第七百八十三章 示范堆的地震带适应性
第七百八十三章 示范堆的地震带适应性 (第2/2页)她捏着嗓子继续喊:“哥哥~~”
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悄然过去,跨年当夜,郭子扬和丁佳慧到西山壹号院这边,四个人小小的聚了一波。
1月6日,许青舟去了一趟龙湾。
乾坤示范堆的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和他上次来相比,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设施已经完善,甚至给人一种小型城镇的感觉。
大型运输车载着一车车泥土出来。
工人们看起来也是热情高涨。
辛苦,但在薪资待遇上,也绝对是全国最高的,各种福利保障也直接拉满。
大家三班倒,动用了无数大型机械,因此龙湾几乎一天一个样。
加班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加班工资。
秦阳晖领着许青舟在工地上看了一圈,突然问:“听说米国那边也已经在设计示范堆了?”
就在年初,米国托卡马克DII-D完成了15分钟的净能量增益,并宣布已经在启动示范堆的建设计划。
许青舟点头,很有自信地说:“但最起码半年之内是不会动工,想跟上我们的节奏,还是比较困难。”
“嘿嘿,就是在大型工程的建设上,米国也和我们可差远了。”
两人说着,走进了项目部。
“上周遇到了地下水渗漏问题,龙湾镇紧邻大清河,地下水埋深浅.这些都在我们的推算范围内,倒不是麻烦,现在正在做深基坑防水工程。”
秦阳晖给许青舟介绍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其实,最棘手的还是地震带适应性问题。”
除了地下水治理问题,剩下应该就地震带适应性,华北平原地震带对设施有潜在影响。
可控核聚变对设备的精密性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就比如超导线圈,位移哪怕是0.1毫米,也会导致磁场畸变。
整个工程必须要能抗住9级地震。
“有什么我能帮忙的?”许青舟知道这东西的重要性。
秦阳晖笑着:“我们需要抽象的地震风险转化为具体工程参数,在这一点上,我想全夏国没有谁比你这位菲尔兹奖得主更擅长了。”
“好,核心计算交给我。”
许青舟当仁不让,随即和秦阳晖商量他的工作。
对于地震适应性设计,大致需要搞一个地震动参数概率模型,再来个结构动力响应仿真,最后可能还需要一个隔震系统参数设计。
1月10日,西南核物理研究院的研究小组最终还是回去了,那边说最近在对磁体系统和传感系统升级,需要人员。
许青舟知道是张志高故意调回去的,但也没拦着。
第一阶段的招聘工作进入尾声,326名研究员全部到位。
加上材料研究所原本的人员,目前已经有435名正式研究员,勉强足够支撑起整个项目的运转。
未来,招聘工作一直都会持续。
坦白来说,这次招聘面试很严格,按照许青舟的要求筛选,坚持宁缺毋滥。
尽管如此,光是一个面试仍然无法全面展示一位研究员的水平,因此有3个月的转正期,到时候肯定会筛掉不少滥竽充数的人。
而且,示范堆的建设工作强度很高,届时说不定有人会跑路。
也就是说人员的缺口将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