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病急乱投医!
第四百三十四章 病急乱投医! (第2/2页)阶下的知谏院程颐突然抬头:“官家,当务之急是重赏勤王军,再派使臣与西夏议和.”
“议和?!”赵煦怒极反笑,一脚踢翻绣墩,“朕的先祖太宗皇帝亲征北汉时何等气魄!
如今让朕向番邦低头?传旨!命种诊即刻攻击长安城,务必在半月内夺回长安!”
他抓起案头的玉玺,重重砸在征兵诏书之上,指腹被印纽硌出深红血痕。
宰相曾布大声道:“官家,臣以为程知谏说得对,朝廷应该立即与西夏议和,议和之后,可以将陕西六路大军调集夺回长安城,长安城在,西北便还是大宋的屏障,长安城若失,汴京危矣!”
此言一出,顿时满朝文武大惊。
赵煦想明白了这一点,亦是惊得跌坐在龙椅之上。
紫宸殿内陷入死寂,唯有赵煦粗重的喘息声在空旷的大殿回荡。
老太监哆哆嗦嗦上前,想要搀扶瘫坐在龙椅上的官家,却被赵煦一把推开。
殿外的月光不知何时被乌云遮蔽,只透过窗棂洒下几缕惨白的光,映得群臣的脸色比丧服还难看。
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悬在所有人的心上。
赵煦看向他最为信任的倪咏志,倪咏志乃是程门八子之手,原本乃是赵煦授为枢密院都承旨枢密院首席事务官,负责军政机要文书传递、协调内外,常参与军事决策,直接对接枢密使掌握军情机密,替赵煦把控枢密院。
因为十分得力,最近已经被赵顼加为中书舍人,不仅手上掌握着巨大的权利,实际官职更是连升数级,比之之前的苏居正升得还要快得多!
赵煦直接点名问道:“倪舍人,你久在枢密院,也是十分知军之人,当下局面,该当如何是好?”
赵煦这么一问,众多宰执脸色不是很好看,他们提出的意见赵煦视而不见,缺主动问这么一个资历浅薄的年轻人,这让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倪咏志却有当仁不让之决心,上前一步,拱手道:“当下之局面,稍微应对不当,便是天倾地覆之局面,微臣位卑,本不该多言,官家既然问道,微臣便斗胆说说。
陛下,当下……当与西夏议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如今苏逆已经是成了气候,若是让他取得西北,便又是一西夏崛起,而且这苏逆占据西北,东出可攻打西京洛阳,南下可取川蜀。
诸公都熟知历史,占据关中的势力,一旦取得川蜀,那是意味着什么。”
此言一出,不仅赵煦色变,朝中诸公亦是色变。
据关中取巴蜀者,历史上有三个势力最为有名。
先是秦国,秦国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先占据关中地区,以关中为根基不断发展实力。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派司马错等人率军南下,攻灭巴蜀两国,将巴蜀地区纳入秦国版图。
这为秦国进一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巴蜀地区丰富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兵源。
后是汉朝,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先入关中,虽然当时项羽实力强大,刘邦被迫接受分封,但他以关中为根据地,养精蓄锐。
之后,刘邦趁着项羽在东方与诸侯混战之机,派军攻打巴蜀、汉中地区,逐渐占据了这一区域。
最终,刘邦凭借关中、巴蜀等地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在楚汉战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汉朝。
而再之后便是唐朝了,唐朝建立初期,李渊在关中地区立足,当时天下尚未完全平定。
李世民等将领率军平定了各方割据势力,其中包括占据巴蜀地区的一些势力,将巴蜀纳入唐朝版图。
唐朝以关中为核心,通过对巴蜀地区的有效治理和开发,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巴蜀地区在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占据关中者,一旦取了巴蜀,便是彻底具有吞并天下的实力了!
想及至此,殿内众人皆如坠冰窖。
蔡京手中铁锏当啷落地,惊起一串回响:“难道苏逆真要效仿秦、汉、唐?”
曾布擦了擦额角冷汗,突然转身朝赵煦再拜:“倪舍人所言极是!若苏居正染指巴蜀,届时我军腹背受敌,再无胜算!”
赵煦死死攥住龙椅扶手,指节泛白:“可议和之事……朕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倪咏志膝行半步,额头贴地:“陛下,昔年澶渊之盟,真宗皇帝暂许岁币换百年和平;
今时今日,以权宜之计换西北防线稳固,正是为日后收复失地积攒实力!”
他猛地抬头,眼中闪过决然,“且议和并非示弱!臣愿亲率使团入西夏,以割让兰州、煕州为饵,换取其按兵不动。
但条件必须写明——若苏逆染指巴蜀,西夏须与我大宋共击逆贼!”
“万万不可!”谏议大夫李之纯突然出列,官服被冷汗浸透,“兰、煕二州乃西北屏障,割让此二州,与饮鸩止渴何异?
苏逆若知晓朝廷示弱,必率大军东进!”
他转向赵煦,声音发颤,“官家,不如即刻下诏,赦免西北各路宋军将领,许以高官厚禄,令其拼死夺回长安!”
紫宸殿外惊雷炸响,暴雨倾盆而下。
赵煦望着雨幕中模糊的宫墙,恍惚间想起父亲神宗皇帝推行变法时的壮志豪情。
此刻,他突然想起父亲书房里挂着的那幅《雪夜访普图》——太祖皇帝雪夜问策,终定天下。而他,该如何抉择?
“传旨。”
赵煦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命倪咏志为议和大使,三日后启程西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震惊的面孔,“同时,命种诊部暂缓进攻长安,先巩固环州防线。另外……”
他握紧拳头,“传令巴蜀守将,若苏逆有南下迹象,不惜一切代价焚毁栈道、坚壁清野!”
散朝时,雨仍未停。
曾布望着倪咏志远去的背影,低声对蔡京道:“此子锋芒太盛,日后恐成朝堂大患。”
蔡京摩挲着铁锏,冷笑:“且看他能否从西夏全身而退吧。
若议和不成,便是他的死期。”
两日之后,长安城头,苏允披着蓑衣眺望东方。
雨水顺着他的斗笠边缘滴落,打湿了手中的密报。
苏允摇摇头,随后笑了起来:“割国土以抚帝国,抚外以安内,国家不亡才是咄咄怪事,清澜,给渡远传信,大宋君臣这般做法,应该让每一个大宋百姓知道。”
平子澄点点头道是,随后叹息道:“这大宋君臣也是病急乱投医了,那西夏人本是虎视眈眈,如今大宋却是自曝其短,如此之下,恐怕西夏要立即起兵南下矣。”
苏允却是不见担忧,反而笑道:“正好,我还愁着没有理由劝降我那姻亲叔父呢,国家大义在前,想来他该有所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