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北征松漠
第535章 北征松漠 (第1/2页)“先取燕北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燕塞低如马,渐见辽水直北流。”
“天威卷地过辽水,万里征人尽汉歌……”
秋高气爽,当《从军歌》在燕云大地作响,无数乘坐牛车的汉军将士高声歌唱,队伍拉长数百步,宛若长龙涌入妫州、檀州及营州。
燕云八州作为大汉北疆的边地,常年有六万军队在八州驻守,人口更是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后,达到了如今的近百万口。
这其中,类似人口大州的幽州并没有增加太多人口,反而是河东的云州、蔚州,河北的妫州、檀州、蓟州、平州和营州人口在不断增加。
昔年“豆卢瑑案”被流放的世家豪强都被打散后安置这些边塞,每个州人口都在七八万,如重中之重的营州更是涌入了十五万口百姓。
曾经的艰苦已经过去,如今的营州被汉军硬生生填土造陆的弄出了一条十余丈宽的辽西走廊,以及各处山间河谷耕地。
哪怕是山间的山道,此刻也被汉军用火药和人力,硬生生扩宽到了五丈,十分方便行走。
《从军歌》的歌声下,一支规模近两千人的队伍正在朝着营州治所的柳城靠近。
队伍虽然有近两千人,但其中只有五百余人身穿战袄,其余人都只是穿着薄棉袄的民夫。
战兵带着甲胄、军械乘坐牛车,而民夫们则是背负上百斤的粮食,埋头跟着队伍北上。
他们从平州出发而来,只是整支军队的沧海一粟罢了。
随着队伍不断前进,前方的视野渐渐开阔,出现在队伍面前的是宽阔平坦的河谷平原。
柳城坐落其中,四周耕地延绵数里,浑然不见曾经密林遍布的模样。
如这样的赶来柳城的军队与民夫不算少,如今柳城城外已经修建了三座军营,驻兵三万有余。
随着军队不断抵达,柳州衙门内的斛斯光也带着众将围在沙盘四周,旁边是斛斯光之子斛斯律、斛斯金及李可举等三名兵马使及十余名都尉、别将。
曾经刘继隆身旁小将的斛斯光,如今也年过半百,而他两个儿子也年近而立。
李可举靠着站队正确,也经过十年时间成长为了河北都督使司治下兵马使,地位只在斛斯光之下。
“我军在营州各仓存有四十五万石粮草,光柳城的常平仓和军仓、官仓便有三十万石粮草。”
“从柳城向木叶山而去,距离约四百里左右,以我军速速,正常八日便能兵抵木叶山。”
“如今已是洪武九年秋,还有两批十五万石粮食没有运抵柳城,等运抵柳城后,差不多也已经入冬降雪了。”
“燕山山脉的十月下旬便开始下雪,大致来年正月末梢才会开始融化。”
“我军若是以柳城为主攻倒是可以在二月初出兵,先攻破木叶山,再配合朔方郡王(安破胡)对燕山山脉中的契丹和奚部搜山,分骑兵和马步兵与辽东的张郎君一同在松漠围剿契丹草原残部。”
契丹虽然是游牧民族,但由于大唐对燕山山脉管控不严,因此契丹八部都在燕山山脉里进行耕种和挖矿冶铁,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迭剌部。
如果先攻破木叶山,随后与河东兵马合兵,随即便能以八万步卒围剿燕山山脉中的奚部和契丹残部。
切断燕山和草原的联系后,再以骑兵和马步兵配合辽东的兵马将松漠之间的契丹残部围剿,便可彻底解决契丹和奚部这两个边地大害。
斛斯光话音落下时,众将均没有表露任何反对的意见,而是纷纷颔首表示认可。
对于如今的汉军来说,火炮火枪在手,只要不犯致命错误,哪怕被突袭也可以结阵掘壕自守。
春季动兵是刘继隆明旨下达的旨意,只因为燕山山脉春季少雨,而时间进入五月后就将迎来雨季。
赶在五月前夺取木叶山,包围燕山山脉,然后层层压进,只有这样才足够保险。
“既然没有异议,那便好好在此操练兵马,等待来年二月动兵。”
斛斯光吩咐过后,随即便在主位上落笔写下奏表,将征讨契丹与奚部的计划发往了洛阳。
在他发出奏表的同时,河东的安破胡、辽东的张延晖也分别发出奏表。
他们的奏表最终赶在九月送抵,而刘继隆也在看过三人的奏表后,将三个人的战术做出调整,并给出三部兵马各自开拔时间,以及什么时间抵达什么地方,完成什么战术后,这才将奏表发往了河北。
在刘继隆做完这些差事的同时,已经返回洛阳并休息数月的耿明却前来求见。
“传他进来!”
得知耿明求见,刘继隆很快便想到了探寻美洲的事情,连忙开口催促。
西门君遂不敢怠慢,亲自动身将耿明从殿外带入了贞观殿内。
“臣……”
“可是东巡之事有了结果?”
刘继隆伸手打断他的行礼,直接询问起了问题。
耿明听后点了点头,但是脸色有几分不对,这让刘继隆察觉到了不对劲。
“回陛下,我军海船出日本东去三十余日后遭遇风暴,毁船三艘,阵殁二百七十四名兵卒。”
“风暴过后,由向东行驶二十四日,船队遇群岛,最大者如州县大小,岛上有野人捕捞海鱼,种植芋头与芭蕉。”
“按照陛下所给出海图,此地应该便是檀香屿(夏威夷)。”
“由于船队物资不足,便兵分两路,以四艘海船及三百名水兵继续东进,余下四艘海船及六百余人依照海图南下,沿着北赤道暖流返回。”
“返航船队在中途遭遇风暴,不得已在吕宋休整三月,因疫病而死一百四十九,直至修补战船后方才北上。”
“半月前,战船北上抵达泉州,今日方才将奏表送抵洛阳。”
“臣不敢怠慢,特此将奏表送入宫中。”
耿明躬身行礼,刘继隆听后却没有生气或难受,反而松了口气。
尽管他知道大致的洋流,可太平洋并非是靠知道洋流就能平安度过的。
十二艘船,一千二百水兵东去,能在送出四艘船继续向美洲探索同时,还能带着近五百海兵返回泉州,将消息禀告朝廷,这已经值得记功了。
想到此处,刘继隆颔首道:“海事艰难,能探索到檀香屿已然不错,更何况他们还能选择分兵继续东去。”
“敕令,此次东巡海兵尽皆拔擢三级,每人赏钱百贯,阵殁与疫病而牺牲的将士,其家中有子嗣者,授正七品上勋云骑尉,无子则兄弟父母承袭,孤身者营造忠烈祠,供其家乡世代祭祀。”
“令这些归来的海兵好好休养,将此次东巡经验汇总后,若还有愿意继续东巡者,即令他们组建船队,来年继续出发。”
探索新大陆不是简单的事情,带回并推广作物也并不简单。
欧洲在漫无目的的情况下,用了五十年时间将新作物带回并播种成功。
大汉倒是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因为新作物中类似土豆、辣椒、玉米和红薯等作物播种和脱毒的技术,刘继隆都知道。
他前世跟着家里人种植过老品种的许多作物,播种和脱毒的技术虽然不同,但大多都大同小异。
如果脱毒不彻底,那就会导致作物在经过种植后品种退化、产量下降。
所以只要能带回新作物,刘继隆就有把握在十几年内将新作物在屯田折冲府内进行推广。
只要屯田折冲府种出成果,四周百姓自然会跟随种植,这就是屯田折冲府的好处。
他不能将希望寄托于那四艘船的将士,所以必须广撒网,哪怕只有一艘船能将作物带回,这项计划也可宣告成功。
美洲对于大汉来说,只有新作物的吸引力较大,其它黄金白银甚至丰富的猎物资源都不重要。
大汉不过四千余万口人,家门口就有日本、云南这两个黄金白银和铜矿的产地,西南和西边又有庞大的市场。
家门口的东北、西南两个方向都是可以开发的方向,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不过朝廷虽然不准备发展美洲,但民间倒是可以自行发展。
思绪此处,刘继隆回过神来,目光看向耿明道:“此事还需要汝多操劳,此外南洋的探索之事,进行的如何了?”
南洋和天竺的香料市场十分重要,眼下虽然可以通过丝绸之路获取,但海运始终会向前发展。
与其让阿拉伯人介入并掌握主导地位,倒不如让大汉率先介入其中,避免宗教主义东侵。
“南洋之事,臣已经派遣不少舟船南下并打探得到不少消息。”
“南洋主要以室利佛逝(三佛齐)、诃陵(爪哇)、吉打(马来半岛)等三国为主,三国有人口百万,军队数万,但多用青铜器和生铁,以链甲和藤甲为主。”
“朝廷想要击败他们倒是容易,只是这些地方瘴气犀利,不易久驻。”
“臣以为,倒是可以先对安南南部的占城动兵,收复占城后再徙民实土,自占城前往南洋更为方便。”
耿明说罢,刘继隆则是根据现有情报沉思片刻,最后点了点头。
按照南洋的局面和气候,试图动用朝廷的军队去攻占这些地方并不妥,南洋多为群岛,且又是热带雨林,没有必要将有限的力量投入到偏离航道的那些群岛上。
如果能占领占城,从占城南下就能直接抵达马六甲海峡,所以朝廷只需要像明朝那样在马六甲海峡设立宣慰司和官场就足够。
只是宣慰司和官场的话,终究控制力太薄弱,更何况这个时代的南洋没有多少汉人,还是得驻军才行。
“此事暂且搁置,先将极东之地作物带回,收复契丹、奚部及云南等旧地再议。”
刘继隆给出回复,耿明听后躬身作揖表示应下,随后便与刘继隆寒暄几句后离开了贞观殿。
随着他们离去,刘继隆则是将目光投向了西门君遂:“太子准备什么时候回京?”
“回陛下,太子准备任期结束后再返回洛阳,应该是来年七月返回并抵达洛阳。”
西门君遂禀告过后,刘继隆点了点头,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到了高骈,因此忍不住询问道:“渤海郡王这些日子都在做什么?”
“听闻渤海郡王近些年来求仙问道,与许多方士为伴。”
西门君遂将高骈近来的举动说出,刘继隆听后无语,心道老天给了高骈一个好身体,不想他年老过后却是个魔怔人。
这厮要是少吃点丹药,估计都能再活十几二十几年。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他吩咐道:“告诉渤海郡王,求仙问道不过是虚妄,让他遣散那些方士,好好修身养性吧。”
“是……”西门君遂颔首应下,刘继隆则是又补充道:
“若是他不相信,便让他捉些鸡鸭喂食那些丹药,只需要几天便能知晓那些丹药是否有用了。”
“奴婢这就吩咐下去……”
西门君遂恭恭敬敬的应下,但又不免说道:“古往今来,许多帝王将相都追求长生,为此求仙问道,唯有汉高祖与陛下能如此豁达。”
刘继隆听后轻笑,拿起桌上奏表道:“汉高祖自然豁达,而某不过是知晓求仙问道皆为虚妄,所谓丹药皆剧毒,方而如此看开罢了。”
话音落下,他低头继续处理起了奏表,西门君遂则是走出贞观殿,吩咐人前往渤海郡王府而去。
半个多时辰后,当渤海郡王府内的传谕宦官话音落下,站在他面前的高骈则是面色不改,但心底却感受到了些许不舒服。
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在家中老老实实,可陛下却还要派宦官来断绝自己求取长生之路,难道是为了报昔年之仇吗?
高骈深吸口气,憋屈着作揖道:“臣高骈,谨遵圣谕……”
见他应下,传圣谕的宦官补充道:
“陛下还说了,若是渤海郡王不相信,可令将丹药喂食鸡鸭,只需要几日时间便能知道这些丹药剧毒。”
补充过后,宦官看向身后的几名兵卒:“将王府内的方士尽数驱逐出京!”
“是!!”
十余名兵卒开始动手,不多时便在嘈杂声中将高骈重金请来的十余名方士用棍棒赶出了渤海王府,并派人将他们押送离境。
做完这些后,宦官便对高骈行礼离去,高骈则是独自生气走回正堂。
王府内的家丞连忙跟上他脚步,紧接着作揖道:“高王,宫内的人将方士带走了,但丹药却留了下来。”
“留下了?”高骈略微感到诧异,但很快想到了刘继隆让人带给自己的话。
这些丹药可都是价值数十上百贯药物炼出来的丹药,寻常人自然不可能让鸡鸭去试药,正常都是让人去试药的。
正因如此,试药的人只要没事,这些丹药就能被放心食用。
但刘继隆令人交代的这些话,不免让高骈有些多想。
思绪片刻,他忍痛道:“令人取出三十枚丹药,选出一只家禽,每日三顿以丹药予它服用,且看看是否如陛下所说那般是剧毒。”
“这……”家丞闻言不免感到肉疼,他可是知道这些丹药价格的。
“盯紧仆人,若是有人敢私自偷藏偷服用丹药,立马送官论罪!”
提起惩处家仆的事情,高骈又不免感到了不舒服。
前唐时打死家中奴婢,顶多就是罚钱,而今却连亲自动手教训都不行,还得送往衙门去教训,着实憋屈。
想到此处,高骈冷哼着取出话本,安静研读了起来。
自刘继隆写出《西游》、《三国》等话本以来,话本便渐渐风靡,继而诞生了许许多多书写话本的文人。
在这其中,许多前唐文人不愿出仕大汉,便多书写话本来提高名望,赚取钱粮。
这种情况,又从大汉发行报纸以来扩大影响,不少文人都摘抄自己话本中的内容发到报纸上,以此吸引富户采买话本。
话本的风靡,导致地方上的书坊也渐渐繁荣起来,许多书坊还会与文人签订契约,以此来培养独家话本,提高书坊名声。
只是有刘继隆的话本珠玉在前,后来的话本也多模仿《西游》、《三国》,继而出现了许多神魔志怪和历史的话本。
高骈喜欢研读神魔志怪的话本,为的就是寻求长生之道。
奈何西游在前,他看其它的话本总是觉得差了些,心心念念间,他不免道:
“这些庸才所写话本着实不堪入目!”
暗骂之后,他拿起大汉的《国报》与《京报》开始研读,其中提及了大汉要对契丹和奚部用兵的消息,这令高骈感觉心痒痒的。
他虽然六十有二,可精力依旧充沛,身体健壮,满头黑发。
看着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庸才都在前线连战连捷,他自然心痒难耐,但却又拉不下脸面去求刘继隆。
他知道只要自己开口,刘继隆肯定会给自己安排差事,但他就是低不下这个头。
这么想着,他心里越来越烦躁,最后干脆起身往别苑走去,准备去池塘钓钓鱼来磨炼气性。
在他磨炼气性的同时,时间也在飞速流逝。
几日后,家丞突然凝重着脸色找到了正在练字的高骈,躬身作揖后才道;“高王,那些家禽近几日来腹泻拒食、羽毛蓬乱,今早有一只呕血而死,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