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兵变
第889章 兵变 (第2/2页)韦后盯着太平公主腕间的玉镯,那是当年李显赐给太平的,如今却泛着冰冷的光。
她忽然从袖中甩出匕首,却被侍卫用盾挡住,刀刃撞在盾牌上弹飞出去,落在青石板上发出轻响。
"你以为杀了我就能安稳?"韦后被侍卫按在地上,凤冠歪斜在发髻上,"李旦懦弱,李隆基狼子野心,你早晚也会被他们吞得骨头都不剩!"
太平公主缓缓蹲下身,摘下她发间的金簪:"至少我不会像你,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能当作垫脚石。"
此时太极宫各处已响起收兵的金声。李隆基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看着晨光漫过殿顶的琉璃瓦,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相王李旦穿着件半旧的紫袍,手里还攥着那面从西市传来的旗号,旗角的丝线已被晨露打湿。
“三郎,"李旦的声音带着颤抖,"真的...结束了吗?"李隆基转身扶住他的胳膊,指腹触到父亲袖口磨出的毛边:"结束了。"
他望向远处皇城的角楼,那里的韦氏旗号正被士兵们扯下,换上了崭新的唐字旗,"从今日起,大唐再无韦氏乱政。"
太平公主带着韦后走过长街时,百姓们早已聚在两侧。
有人朝韦后扔来烂菜叶,有人哭喊着要为中宗报仇,菜叶砸在她素净的发髻上,沾了些污泥。
她忽然停下脚步,望着朱雀门上悬挂的匾额,那"太极宫"三个金字在晨光里闪闪发亮,像极了当年她初入宫时看到的模样。
"放开我。"韦后忽然挺直脊背,任由侍卫将枷锁扣在颈间,"我是大唐太后,死也要死在紫宸殿。"
太平公主挥了挥手,侍卫们押着她往大殿走去,长街上的哭喊声渐渐远了,只剩下金铃在风中轻响,像是谁在低声啜泣。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紫宸殿的金砖上。
李隆基看着案上那道被镇纸砸出的浅痕,忽然想起昨夜与太平公主在密室谋划的场景。太平公主将调兵符印推到他面前,烛火映着她鬓边的珠花:"羽林卫里有我安插的人,三更时分,以鼓声为号。"
“姑母就不怕我事成之后..."李隆基的话没说完,就被太平公主打断:"我信你。"
她忽然笑了笑,眼角的细纹在烛火下很柔和,"但你要记住,大唐的江山,姓李。"
此时陈玄礼捧着一叠奏章走进来,上面还沾着未干的血迹:"殿下,韦氏党羽已尽数擒获,这是他们的罪证。"
“将这些罪证呈给相王。"
李隆基合上奏章,望向殿外的天空。几只白鸽从宫墙上飞过,翅膀掠过琉璃瓦,留下几声轻响。
太平公主走进来时,正见李隆基望着殿外发怔。她将一杯茶放在案上,水汽氤氲了她的眉眼:"相王不肯登基,说要等你回来定夺。"
李隆基转过身,见她鬓边换了支白玉簪,倒比昨日的金饰素雅些:"他向来淡泊,还是请姑母劝劝他。"
“我已劝过了。"太平公主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他说要先为中宗发丧,再议国政。"
暮色降临时,太极宫的各处宫灯次第亮起。
李旦站在承天门上,望着皇城内外的灯火,忽然叹了口气。身后的内侍递上一件披风,他却摆摆手:"不必了。"
远处传来钟声,那是西市的报时钟,一共敲了八下。
他想起年轻时被武则天幽禁的日子,那时每夜都能听见这样的钟声,只是那时的长安,还没有这么多的鲜血和杀戮。
“陛下,该回宫了。"
内侍轻声提醒。李旦望着朱雀大街上往来的行人,忽然笑了笑:"你看,百姓们已经开始点灯了。"
他转身往殿内走去,披风的下摆扫过台阶上的青苔,"明日起,为中宗守孝三日吧。"
宫灯的光晕在他身后拉长,映着承天门上崭新的匾额。
那上面的"贞观"二字,在暮色里闪着温润的光,像是谁在轻轻叹息,又像是谁在低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