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72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第372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第372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第1/2页)

章武六年秋九月丁未。
  
  洛阳皇宫德阳殿内,晨曦初照。
  
  刘备端坐皇位之上,冕旒垂面,神情肃穆。
  
  阶下文武分列两侧,文官以首相李翊为首。
  
  武将以汉寿公关羽居先,皆肃立待命。
  
  “众卿平身。”
  
  刘备抬手示意,声音沉稳有力。
  
  “今日召诸卿前来,乃为商议南征孙吴之事。”
  
  “子玉,可将内阁所拟章程详细道来。”
  
  由于灭吴的战略计划,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
  
  所以花了将近一季的时间,才将之敲定。
  
  灭吴的计划是在夏初提的,直到近中秋内阁才拟出具体的灭吴章程。
  
  因为其动员的兵力、甲胄、器械,以及战后的百姓安抚,都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
  
  相李翊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施一礼:
  
  “臣遵旨。”
  
  他转身面对众臣,展开手中竹简。
  
  “自陛下龙兴以来,已历六载。”
  
  “今国势日盛,兵精粮足。”
  
  “正当兴兵南下,扫除吴寇,复我大汉旧土。”
  
  殿中顿时一片肃静,唯有李翊清朗的声音回荡。
  
  “臣与兵部、户部诸公反复核算,伐吴需调大军二十万。”
  
  “其中河北出兵三万,淮南出兵八万,再从青徐地区征调两万人。“
  
  “豫州出两万人,荆州出五万人。”
  
  伐吴之战,毕竟是以水战为主。
  
  所以主力还是从淮南与荆州调。
  
  河北军、河南军、青徐军更多是打辅助。
  
  而关中军由于要防备曹魏,所以不敢调动。
  
  必须得留在那里拱卫京畿。
  
  可饶是如此,二十万大军,依然是一场耗费巨大的征程。
  
  就在李翊话方一落下,麋竺便执笏出列,宽大的朝服袖口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
  
  “陛下,臣有本奏。”
  
  麋竺声音沉稳却透着凝重。
  
  “首相所言二十万大军,按制需配四十万民夫转运粮草。”
  
  “以当前国库所储,恐难支应如此浩大之役。”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刘备眉头微蹙:
  
  “子仲可详细道来。”
  
  麋竺展开手中账册,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间游走。
  
  “按每人日食五升计,二十万大军日耗粮万石。”
  
  “若加上民夫,则日耗三万石。”
  
  “远征江东,往返至少半年,需粮五百四十万石。”
  
  “而当前各地官仓存粮合计不过四百万石,尚有百万缺口。”
  
  唔……
  
  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当听到伐吴所需的粮草后,刘备还是忍不住暗自咋舌。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十万人吃马喂的正规军,其所耗费的粮草那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粮食,不能够长期保存。
  
  又没有超长保质期的罐头类食品。
  
  麋竺顿了顿,抬眼望向李翊。
  
  “且四十万民夫非小数,去岁青徐大旱。”
  
  “荆州又是新附不久,若强行征调,恐伤农事根本。”
  
  “依臣估算,即便即刻着手,也需到来年开春方能备齐。”
  
  李翊不慌不忙,说道:
  
  “子仲所虑极是。”
  
  “然正因如此,春季出兵反得天时。”
  
  他转向刘备,“陛下明鉴,江东春汛未至。”
  
  “江水尚浅,利于我军舟师行动。”
  
  “且春耕未始,民力可尽数征调,不至耽误农时。”
  
  这……
  
  鲁肃有些迟疑,已插话道:
  
  “若按李相的意思。”
  
  “等待春耕后方才用兵,则秋收前难返,岂不两误?”
  
  “这是必要的牺牲,打仗又岂有不耗量的。”
  
  “倘若事事都顾及两全其美,反会受到掣肘。”
  
  李翊直言解释。
  
  打仗本来就是伤国伤本伤民的。
  
  要按《孙子兵法》的理论,孙武是坚决反对打仗的。
  
  他的观点是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
  
  如果非打不可,那一定要往死里打。
  
  中间不管付出的代价有多大,都是应该的。
  
  因为在孙武看来,你一旦跟别人打起来了,那你就已经是输家了。
  
  如果你接下来打赢了,那你只是输的更少而已。
  
  所以李翊也是这个观点,
  
  既然已经决定伐吴了,那就竭尽全力。
  
  至于中间需要调动的民夫、伤到的民本,都是不可避免的。
  
  刘备敲了敲案几,说道:
  
  “……好了,既然如此,那即刻照李相所议之事办理。”
  
  “争取明年开春,征调到四十万民夫。”
  
  “好了,若无别的事,诸位都退下吧。”
  
  退朝后,暮色渐沉。
  
  洛阳皇宫的廊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
  
  刘备遣退左右,独留李翊在宣室殿议事。
  
  “子玉啊,“刘备轻抚案上竹简,语气似闲谈却暗含深意、
  
  “伐吴资费虽已敲定,却还有一事未定。”
  
  “爱卿可知朕所指何事?”
  
  李翊目光微闪,执礼回道:
  
  “陛下深夜相召,莫非是为伐吴主帅人选?”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含笑点头:
  
  “……子玉知我。”
  
  “此次伐吴,朕调动河北、河南、青徐、荆州、淮南五军,合计二十万之众。”
  
  “五军统帅各有所长,却需一人总领全局。”
  
  “否则出现将帅不合之事,反倒容易出事。”
  
  “只是你也知道,伐吴一事牵扯到了许多人的利益。”
  
  “这主帅人选,尤其得慎之又慎。”
  
  “故朕适才没有在朝堂上说这件事,单独留下你。”
  
  “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说说看罢。”
  
  “爱卿以为,谁是这次伐吴的最佳人选。”
  
  李翊缓步至殿侧江东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沿线。
  
  “伐吴之战,以水军为先。”
  
  “故主力必然是荆州军与淮南军。”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
  
  “荆州军黄汉升老当益壮,淮南军陈元龙深谙水战,此二人确为伐吴主力。”
  
  “只是……”
  
  “只是什么?”
  
  刘备目光如炬。
  
  “黄老将军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只是年过七旬,恐不足以统领五军。”
  
  李翊话说的很委婉。
  
  说黄忠年纪大了,恐怕没有精力能够同时管辖五军了。
  
  但刘备其实知道,李翊想表达的意思是老黄忠根本不能服众。
  
  说白了,黄忠加入的时间很晚,全靠刘备捧他。
  
  尽管后面确实有阵斩夏侯这样的赫赫之功。
  
  但说难听点,刘备麾下那些将军哪个不是立有赫赫之功的?
  
  单论累积的功绩,比你黄忠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他们比黄忠多打了很多年。
  
  后期也没有那么多战役可以打了。
  
  况且黄忠年纪确实是大了,七十多的人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黄忠在前线真有个闪失,那南征军士气不立马崩了吗?
  
  古人可是很迷信的,出征死主帅,非常不吉利。
  
  更别说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了。
  
  “那从河北军、河南军、青徐军里面选呢?”
  
  刘备刻意避开淮南军,其心中所忧,溢于言表。
  
  李翊沉吟半晌,缓声道:
  
  “青徐军主帅是臧霸,他虽然也是功名赫赫,但恐怕很难让五军心悦诚服。”
  
  “河南军呢?”
  
  “河南方经重创,本就不是伐吴主力。”
  
  “让河南军当主帅,如何使众军士信服?”
  
  “河北军?河北军有没有可能?”
  
  “河北军也不是伐吴主力,况河南军素来与河北军不睦。”
  
  “真让河北军当了主帅,河南人又有不高兴了。”
  
  河南军河北军的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
  
  最早在袁绍手下,他底下的党争主要就是河南士人与河北士人的内斗。
  
  后来曹刘盟军伐袁,官渡一役,杀了近二十万河北人。
  
  当时河北人可以说是把河南人恨透了。
  
  李翊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在河北慢慢站稳脚跟的。
  
  又是给河北人免徭役、免田赋,又是以袁家女婿自居,讨好袁氏门生故吏。
  
  好不容易让河北人接受了自己,接下来又爆发了一统中原的河南大战。
  
  当时曹贼这个畜生,大量强征河南民众。
  
  拿他们当炮灰,想着就算打输了,也能够摧毁河南的战争潜力。
  
  这就导致河北人又杀了不少河南人。
  
  只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听到这儿,刘备上下打量一眼李翊,意味深长地问道:
  
  “子玉,你有没有想过重新出山呢?”
  
  话落,又觉得用词不当,改口道:
  
  “或者说,你有没有考虑过南征呢?”
  
  李翊摇了摇头,笑着说道:
  
  “……我已经离开军队六年多了。”
  
  “可你若是出战,五军必然心悦诚服。”
  
  刘备一脸诚恳地说道。
  
  作为内阁第一首相,凌烟阁功臣第一人。
  
  李翊不论是功绩、资历、还是威望,都是群臣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更别提李翊人缘儿还很好了,跟大部分军队首领关系都错的不错。
  
  纵然有那么几个不服他的人,资历摆在这儿。
  
  你纵使有气,也没处撒。
  
  李翊却摇了摇头,提醒刘备道:
  
  “陛下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人。”
  
  刘备眉头一皱,叹气道:
  
  “爱卿说的是元龙吧。”
  
  “元龙豪气,天下闻名,朕亦甚爱齐才。”
  
  “他又为朕守了二十多年的边境,劳苦功高,朕是真的不想亏待他。”
  
  “只是……唉!”
  
  “你也知道,若只是陈元龙一人还好,朕必然能够善了。”
  
  “可在元龙背后,还有一整支淮南军。”
  
  “还有不计其数的江南人指着他吃饭。”
  
  “这人牵扯的一多,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若牵扯的利益一多,事情就会变得严峻。”
  
  “朕一直没能收回江南的兵权,若再使元龙吃了这吞并江南的头等功,只怕事情就会更加难办。”
  
  “一边是兄弟,一边是江山社稷。”
  
  “朕夹在两者之间,也甚是为难呐。”
  
  一般像这种话,是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说的。
  
  刘备居然坦白说了出来,可见他是真的被逼急了,实在没办法了。
  
  这才不得已,来闻讯李翊的意见。
  
  其实真要说的话,河北势力的威胁远比淮南要大。
  
  但李翊主动上交了河北的地方权力。
  
  他现在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即河北的门生故吏,包括张郃这些河北将领都认他。
  
  所以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但河北的地方权力,是已经被刘备收回中央的了。
  
  现在就江南问题比较棘手,
  
  陈登还保持着刘备当诸侯时期的“封疆大吏”特权。
  
  以前群雄割据,诸侯混战时,可以有“州牧”这种封疆大吏。
  
  但现在王朝建立,这种封疆大吏就有点威胁中央集权了。
  
  只不过江南还没灭掉,不论是陈登还是刘备都可以不上交或不收回江南的大权。
  
  同时,刘备自己也不想被后世人指责他卸磨杀驴。
  
  所以江南之功,刘备不想让陈登当主帅。
  
  并非是讨厌他,恰恰相反,刘备是真的想保护陈登。
  
  不想让他的风浪越卷越大。
  
  李翊心领神会,近前低声道:
  
  “臣有一策,或可解陛下之忧。”
  
  “讲。”
  
  “可在五军之上,另设“五军都督”一职。”
  
  李翊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个无形的圈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