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2/2页)

整个金明池上的气氛,顿时变得火热起来。
  
  参与表演的杂耍艺人们,人人振奋,暗自摩拳擦掌,将自己的状态提到最高,以便赢得天子赏,甚至争下一个天子赐名的恩典。
  
  是的!
  
  对他们这些,杂耍艺人而言,赢得恩赏,固然重要。
  
  但博得龙颜大悦,赐下一个可以传诸子孙的‘名字’,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因为有名字,就等于可以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给赵官家表演。
  
  如那张艺多、浑身眼、宋寿香、尹士安等,多则传承百年,少则十余年,皆子孙相替,世代相袭,在这京中享誉内外,是富贵人家嫁娶丧葬,必不可缺的受邀艺人。
  
  他们无论生活水平还是家訾,都不输京中一般豪富。
  
  他们就是杂耍届的李师师、徐婆昔。
  
  而李师师、徐婆昔们是属于瓦子的财产,但天子所赐的艺名,却是可以自己子孙传袭的。
  
  于是,接下来的表演,越发精彩。
  
  看的人是目不暇接,连连惊呼,心旷神怡。
  
  便是赵煦,也看的津津有味。
  
  即使,他在现代已经看过了很多大宋这个时代没有的杂耍艺术。
  
  可,大宋的杂耍艺人,却有着哪怕现代艺人,也没有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技术。
  
  一艘又一艘的彩船、画船,相继驶出。
  
  表演着,一场又一场,叫人惊呼、赞叹甚至是拍案叫绝的戏法。
  
  有人在画船之间,踩着竹竿,跳到一个秋千上,然后荡到对面的画船上,稳稳的落地——关键,他还依旧踩着竹竿!
  
  亦有人在船上提着蹴鞠,彼此传接踢颠,如在平地。
  
  若单论传接技术和颠球技术,现代国足怕是连他们的脚趾头都比不上。
  
  最精彩的,莫过于开封府左右巡检院派出来的表演艺人。
  
  他们在船上,架起秋千,然后,一个又一个艺人,排着队跳上秋千。
  
  当秋千荡到最高点的时候,艺人从秋千上跃出,在半空中翻着筋斗,以近乎近现代跳水运动员的入水姿态,落入水中。
  
  最绝的是,所有艺人,都是一个入水,另一个已经坐上了秋千,彼此衔接,没有任何阻滞。
  
  整个表演过程,无比丝滑!
  
  而且,在表演的时候,船还在匀速的向前行驶!
  
  真真无愧天下第一的名头!
  
  赵煦更是忍不住的鼓掌称赞:“开封府水秋千之名,朕早有耳闻,今日见着,果真神奇!”
  
  “赏!”
  
  “人赐交子百贯、棉布十匹!”
  
  于是,金明池中的表演,更加的精彩。
  
  当来到最后的合演的时候,先前出场的所有彩船、画船,皆集中来到金明池内的宽阔水域。
  
  然后,次第展开。
  
  一时百船戏乐,各鸣锣鼓,乐旗招展,各展所长。
  
  诸般艺人,绝技迭出,精彩纷呈。
  
  引得岸上百姓,惊呼不绝,水心殿中,更是赞誉连连。
  
  但,赵煦知道,这还只是开场。
  
  仅仅只是民间或者半官方的艺人的表演而已。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来自大宋官方,有着编制,父子祖孙皆以此谋生的专业职业队的表演!
  
  果不其然。
  
  随着鼓响,二十艘龙舟,从北侧驶出。
  
  每艘龙舟上,皆有着数十名穿着绯衣的军士。
  
  其上各设锣鼓旗帜,船头皆立一军校,舞动军旗,招引指挥。
  
  随着他们的出场,元祐三年的争标正式开始!
  
  “大家,此虎翼军也!”童贯的声音,在身侧传来。
  
  赵煦嗯了一声,坐直了身子,开始欣赏,来自这中古时代的职业表演。
  
  不得不说,这大宋在京禁军,除了打仗不行外,其他行业,真可谓是行行皆精!
  
  眼前金明池上的虎翼军船队,就充分的向他证明了这一点。
  
  就见着龙舟上的军士们敲着锣鼓,划着船桨,奋力向前。
  
  在他们身后,十余艘虎头船,踏浪前行。
  
  船头上皆立一锦衣人,船上的水手,皆穿青短衣,戴着长顶头巾,划桨的动作,整齐如一,甚至是踩着鼓点在划桨。
  
  于是,速度很快就追上了前面的龙舟。
  
  于是,在这金明池上,龙舟与虎头船,齐头并进,绯衣军士与青衣艺人,彼此相交,次第相替,队形整齐,错落有致。
  
  于是,在观众眼中,虎头船与龙舟,就如同两队舞女,在演绎着同一首舞蹈一般。
  
  相映相辉,整齐有序,散落分明。
  
  赵煦见着,也是一边抚掌称赞,一边在心中苦笑:“若尔辈将钻研这些杂技、戏法的心思,放到锻炼武艺、操练军阵上……何至一触即溃,一哄而散……”
  
  只是……
  
  赵煦忽然想起了一个事情——在京禁军,并非是忽然就糜烂成靖康时的样子的。
  
  他低下头去:“也对!”
  
  “冰冻三尺,非是一日之寒!”
  
  “确实是,朕的祖宗们先对不住尔辈,才有的后来尔辈的摆烂!”
  
  当年元昊叛宋,大宋禁军出征。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禁军三连败。
  
  汴京城家家缟素,禁军户户服孝。
  
  彼时,战死沙场,死战不退者,不计其数。
  
  尤其是刘平所率的禁军,在三川口陷入重围,力战不退,但友军却坐视刘平被围,不予施救。
  
  最终,全军覆没,刘平被俘,死于西夏。
  
  但事后,朝廷却听信了坐视刘平覆灭的小人黄德用之言,以为刘平率军投降,于是,派兵包围刘平家宅,子孙尽入狱。
  
  后来,虽然平反,但却大伤军心!
  
  因为,朝廷只平反了刘平,却未厚赏跟着刘平战死的大部分禁军士卒!
  
  更不要说,在京禁军当年出征的时候,很多士兵都发现自己的弓弦腐朽、弩机扣不动、甲叶挡不住党项人的轻弓的穿透,刀剑被人一斩就碎……
  
  尽管如此,但他们在战场上,却很少胆怯、溃散。
  
  像刘平这样,陷入重围后,与贼战数日,斩首无数,即使弹尽粮绝,依旧与贼厮杀的不在少数。
  
  譬如,当年的禁军大将王珪,在好水川,挥舞着一对铁锏,砸碎了一百多个党项脑袋,战到最后,连铁锏都砸折了。
  
  几乎只差一点,就被他冲破了西夏重围,救出了被围的任福。
  
  奈何,他终究只是凡人。
  
  无法逆天,最终是因为眼窝中箭,浑身被伤数十创,再不能战,只能引军而退,当夜死于军中。
  
  还有刘平麾下悍将郭遵,在三川口,几乎是和赵子龙一样,在西夏阵中七进七出,最终力竭而死。
  
  那么如此英勇的禁军,得到的是什么呢?
  
  战败后,朝廷抚恤的只有中上层的大将、军官,底层士兵的抚恤和赏赐,经常未能及时,好多家庭一夜之间,失去了壮劳力,没了收入。
  
  为了养活家人,妇人只能去做半掩门,女儿们‘被自愿’典与他人当干女儿,儿子沿街乞讨的,不在少数。
  
  赵煦能理解当时的仁庙和朝廷的想法——死了这么多人,若都抚恤、厚赏的话,国家财政肯定吃不消!
  
  所以,慢赏、慢抚,甚至找借口不赏、不抚成了他们的选择。
  
  他们甚至可能就是希望,让战死的禁军遗孀和子女,被自然淘汰。
  
  这样,朝廷也就省钱了!
  
  殊不知,这严重打击了禁军的士气。
  
  使之彻底向着整活方向沦丧,最终变成今天的这个样子——叫俺听话可以,卖命不行!
  
  毕竟,老实人虽然好欺负,但老实人又不傻!
  
  就像现代,某位法官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以后,谁还敢扶老人?
  
  同样的,禁军士兵们,在见到了父祖、前辈们,为国死战,却落得凄惨下场后。
  
  傻子才会继续给赵官家卖命!
  
  毕竟,赵官家一个月才给他们几贯钱啊!
  
  值当吗?
  
  于是,后来靖康时,几千禁军被十几个金兵一冲就溃散的事情,也就合情合理了。
  
  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