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车神”的文治(北宋历史)
第48章 “车神”的文治(北宋历史) (第1/2页)雍熙北伐失败不仅在士卒、物资方面的损失,更在人心方面的损失,北宋朝廷有些人对辽国产生了畏惧情绪。
实际上,宋军并不比辽军差,两次战败完全是宋军主将之过。
始皇道:“此战后,宋廷想要再对辽国硬气起来,只怕难了。那‘澶渊之盟’又是何物?也是赵光义时签立?”
李念摇头道:“‘澶渊之盟’非赵光义签订,而是与他儿子有关。这一位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
见李念神情古怪,始皇等人便知道这“赫赫有名”大概不是啥好名声,又是一位宋朝的“豪杰”。
但李念并未立即讲说宋真宗,他道:“虽说在武功方面,赵光义有所不足,可在文治一道,赵光义的确很有才能,南北宋能存续三百多年,赵光义功不可没。”
在武功方面,“驴车战神”、“高粱河车神”的确耻辱,但不能否定掉赵光义在文治方面的一些建树。
“在政治方面,赵光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朝廷中央和地方进行了改革,在晚唐时,藩镇节度权力太大,使得朝廷中央无威信。”
“宋立朝自然会避免唐之旧事重演,赵光义听取右拾遗李瀚的建议,使宋之州郡皆由朝廷直辖,不再沿用节镇领支郡的旧制。”
晚唐时,节度使地方军政一把抓,节镇领支郡,支郡官员听令于节度使,让节度使等若当地的土皇帝,节度使造起反或不遵朝廷号令,变得很容易。
北宋吸取了这些教训,让各州郡受朝廷直辖,州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就算有州官想仿效节度使旧事,将治下州郡变为一家之地,可其他州官不想,一封奏疏送到朝廷,便会破灭。
何况,宋廷还有其他手段防止官员做大。
“对宋廷内的部门,赵光义采用多设机构,分割权力等办法构建了一套相当繁复的官制,部门与部门间互相制衡,官员与官员间互相制衡。”
“这办法的优缺点同样明显。通过这套方法,让官员的权力被分散削弱,宋廷内很难出现一个强权部门,但这也让宋廷各部门职权存在重迭,且官员数量增多,办事时反而很难集中力量。”
始皇等人一想便明白怎么回事,部门多且职权重迭,在一件事上,似乎是多个部门有权可管,实际上是都可以不管,且还可以互相拖后腿,下绊子。
这应当是宋朝皇帝想看到的,让官员们互相制衡,他们的皇权才更能高枕无忧。
至于这可能会影响国家发展,那并非首要,皇权更重要。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赵光义改革了当时的地区划分,改道为路,将三百多个府、州、军、监分为十五路。”
这种划分不是在地图上随意乱分,而是很有讲究,将强势的地方削弱,对弱势的地方补强,而非让强者更强。
像某地很强,但出入不易,那就把其与外界交通联络的要地给划分到隔壁行政区去,以此对其进行限制。
“但赵光义对北宋,准确说是对两宋最大的影响是他提倡文治,完善科举,将文官地位拔高。这让两宋有三百年国祚,让两宋出现了诸多文豪名士,更有华夏四大才女之一的‘易安居士’李清照。”
李念在这补充了一句:“以臣个人愚见,四大才女中以‘易安居士’才华最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