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章 什么野蛮入侵?那是给西方狠狠注入文明!
272章 什么野蛮入侵?那是给西方狠狠注入文明! (第1/2页)就在贵由御驾亲征欧罗巴的时候,赵朔一行到达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哈尔喀贵城。
虽然赵朔经常住在中都,但是,每年秋天都要和华筝回哈尔喀贵城住上两个月。
华筝喜欢哈尔喀贵城外广阔的大草原。
赵朔则是把哈尔喀贵城的核心工坊当做了重中之重。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科技究竟蕴含着何等的伟力。
如今正是一二三六年的春天,反正来了草原一趟,赵朔决定干脆在哈尔喀贵城住上几天。
这次赵朔一行的规模相当不小,赵朔、华筝,赵朔的五个成年的儿子,投奔赵朔的镇海,赵朔麾下的五个蒙古千户长,军法官抹赤别都温,黑骑统领合答黑把秃儿,这些人都是有资格参加忽里勒台大会的。
再加上一千护卫的黑骑,浩浩荡荡而来。
驻守哈尔喀贵城的草原千户阿尔塔纳也是有资格参加忽里勒台大会的,但是拖雷的前车之鉴在前,赵朔需要在草原上保持一支随时接应的力量,就没让阿尔塔纳参加。
阿尔塔纳率领赵朔的工坊主管孙威,杂交马场主管张勇,以及哈尔喀贵城内上百名文武官员,将赵朔一行接进了哈尔喀贵城。
二十年前,哈尔喀贵城的总人口就接近十万人了,但直到现在,也不过是八万左右。
毕竟草原承载力有限,无论长途运输粮食还是商品,都是性价比极其不高的选择。
不过,哈尔喀贵城人虽不多,却相当精。
在哈尔喀贵城内,除了黑骑军以及他们的家眷之外,就是各种顶级的工匠和研究人员以及这些人的家眷了。
大型工坊也只保留了少数几个。
军国利器望远镜,比历史上的乌兹钢还要性能优良的钢材,以及载人热气球,只能在哈尔喀贵城的工坊内生产。
“王上,您看!”
赵朔在哈尔喀贵城休息了三日后,视察工坊之时,孙威拿出了一个亮晶晶的物事献宝。
这是一枚银币。
正面是清晰的赵朔的头像和一元的字样,背面是赵朔汗国的字样和制造时间,侧面还有着清晰的齿轮边缘。把这枚银币一吹,放在耳边能听到明显而悦耳的嗡嗡声。
赵朔自然是知道此物的技术含量的,高兴道:“前年秋天,你们搞定了金属螺杆。没想到,这么快就把齿轮金属币搞出来了,进度真够快的啊!”
所谓螺杆,就是在圆柱体表面切削出螺旋状凹槽,利用这种结构将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或产生巨大机械压力的运动。
技术原理毫不复杂,无论是西方还是华夏,都有类似的简易装置。
关键在于材料。
木制材料太容易磨损,甚至普通钢铁或者铜制的材料都难以达到合格螺杆所需要的硬度要求。
多亏了赵朔有人才。
当初,波斯商人扎尔杜什特,为了满足赵朔对乌兹钢,也就是大马士革钢技术的要求,为赵朔从天竺寻来了一个叫哈里什的能工巧匠。
此人制作的大马士革刀,不但非常锋利,而且有很好的韧性。
扎尔杜什特为了让哈里什全心为赵朔效力,将哈里什全家都带来了草原。
如今哈里什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子维杰青出于蓝,和赵朔工坊内的工匠们一起,制出了满足制作金属螺杆的材料。
再加上赵朔工坊内,东西方顶级工匠的努力,终于在前年,制成了第一根合格的金属螺杆。
金属螺杆的发明,意义太重大了,此物不仅让运用动力进行精密机械加工成为了可能,而且可以“用距离换力量”,让人类能够向物体施加以前数倍甚至数十上百倍的压力。
从提水灌溉,到机械压榨,以及纸张印刷、机械加工,都有深刻的应用。
当然了,制造出金属螺杆来,距离制出各种应用金属螺杆的各种机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赵朔让手下的工坊里面,对金属螺杆的第一个应用,就是制出压制金属硬币的水力机械。
没想到,不到两年,他们就完成了任务,制出了有着清晰齿轮边缘的银币!
银币有着清晰的齿轮边缘,狡猾的商人就无法锉下金属碎屑,改变银币的含银量了。
而且,如此巨大的技术优势,让伪造成为了不可能。
制造这种标准银币,就是赵朔为发行纸币做准备了。
华夏北方的百姓,当初被金国的交钞敲骨吸髓。华夏南方的百姓,被宋国的交子也压榨怕了。
匆忙发行纸币,效果恐怕不会多么好。
赵朔决定,先造几批数量众多的标准金银币来,投入市场,为赵朔汗国的银行建立信誉。
然后,再发行纸钞。
这些纸钞可以完全无碍地和这些金银币进行兑换。
随着逐渐加大投放量,纸钞的信誉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当然了,虽然这些金银币不是纸钞,但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比如这枚银币吧,按照赵朔之前的指示,单纯用银子质地太软,为了保证银币的硬度还加入了百分之十的铜。
但其价值,还是按照纯银来计算的。
一元银币,就价值一两白银。
这就是大约百分之十的铸币税了。
还完全不用担心百姓们不接受。
一小块银子,到底成色如何?普通百姓怎么可能分得清?
到底多重?也很容易被奸商盘剥。
铜钱更不用说了,币值太低,携带和交易起来太不方便。另外,铜钱各种伪币流行,成色不一,也有着很复杂的兑换问题。
这种可以用来交税,币值确定,无法伪造,无论携带还是交易非常方便的货币,可比日常交易的铜钱和散碎银两强多了。
孙威对工坊的进度也颇为自豪,道:“现在的工坊里面,无论是工匠,还是各种研究人员,都比以前强太多了。”
“哦?为什么?”
孙威道:“这些年,不断补充着新的工匠。他们的父兄大就是我们工坊的子弟。王上您想想,他们的父兄当初是什么学习环境?什么时候才学成的?又是什么待遇?”
“我们的工坊给的薪水多,他们都愿意自己的子弟干这一行。非但如此,王上您还下旨,在哈尔喀贵城建了学校,让这些人的子弟入学。这些子弟的老师,就是那些顶尖的工匠和研究人员。时间久了,能不青出于蓝吗?”
“而且,新加入的这些人年轻,脑子活,各种点子层出不穷。我都明显感觉到,最近几年完成各种王上交代的任务,越来越顺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