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王业不偏安
第九章 王业不偏安 (第2/2页)而我读了这么多的书,自然也知道刚刚汉王所说的那番道理。可是汉王,自古以来,汉人最大的敌手也是另一批汉人罢了。
汉王若想要覆灭我族,我等女真人也只能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但是以宋国的卑鄙无耻,绝对不会坐视汉王成就大业!”
刘淮静静听完,随后再次扫了大堂众人一眼,随后缓缓点头:“我自然是知道的,三国故事嘛,当汉昭烈要成就大业之时,自会有江东鼠辈白衣渡江,又有谁不晓得呢?”
乌古论元忠继续奋力抬头:“即便如此,汉王还是要先覆灭我大金?”
刘淮微微点头:“正是如此。”
乌古论元忠更加绝望,再也维持不住一个金国重臣的体统,抬头奋力嘶吼:“为什么?为什么?!”
刘淮终于起身,看着如同野兽般的乌古论元忠,朗声相对:“道理倒也简单。”
“所谓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自靖康之变到如今,近四十年来我汉人尸骨如山,血流成海,若我不报此仇,而任由尔等女真跳梁小丑存于世间,那些死去之人该如何闭眼。”
“若我手软放过尔等,岂不是在说杀我等汉人没有任何后果吗?”
“若不能犁庭扫穴,以祭祀天地社稷,我又如何能担乾坤之重?”
“乌古论元忠,在你看来宋金只是个前后问题,但这却是我的立身之本,乃是千万北地豪杰百姓追随我至今的根源所在,我又如何为你的一言,改变天下战略?”
乌古论元忠绝望大哭却不说,陆游如坠冰窟也不论,其余的汉军文武全都振奋起来。
因为这是刘淮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之中,无比直白的展示出自己肩负天下的政治理想。
何伯求终于出列,躬身询问:“汉王,该怎么处置这厮?”
刘淮并没有立即拒绝这个称谓,而是按照惯例,看向乌古论元忠诚恳问道:“乌古论元忠,你可愿意投降?可愿意改汉姓,习汉俗?”
乌古论元忠哭泣不停,却只是摇头。
刘淮点头以对:“将其收押,择日处斩。”
“王五郎。”
王世隆立即出列:“末将在。”
“去告诉他们副使,今日是他们好运道,我不杀光他们,而且愿意用完颜谋衍、完颜璋、完颜守道三人来换石相公的家眷。
让那副使将我的意思告知完颜雍,如今摆在他眼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无条件投降,或许还能活得性命,否则大军北进之时,就是他亡命之日!”
用三名大将去换石琚的一伙旁系子弟,刘淮也算是尽心竭力了。
而既然拿出来交换,也就意味着金国若是翻脸杀人,那刘淮肯定要用这三人做出对等报复的。
“喏!”王世隆接到军令之后,不敢怠慢,立即动身出门。
乌古论元忠也如同一条死狗一般被拖了出去。
大堂之中一时间竟然有些喜气洋洋的感觉。
只有陆游失魂落魄地站在左首第一的位置,低下头来沉默不语。
乌古论元忠与已经死去的纥石烈良弼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
无非就是在金国军事无能之时,想方设法的在刘淮与宋国之间创造裂痕,以期望二者之间先打起来,从而为金国赢得喘息之机。
纥石烈良弼几乎已经成功了,却因为刘淮与虞允文之间的默契而功亏一篑。
而如今乌古论元忠在大军议上当着汉军文武当面挑动,终于让所有人都忍耐不住了。
不称帝也就罢了,连王都不称还像话吗?!
这不仅仅是刘淮本人之事,还涉及到所有文官武将。
说的直白一些,你不进步,你让我们怎么进步?
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潮,与完颜雍所面对的政潮威力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在政治领袖无法给予支持者相应好处之后所爆发的政治危机,只不过刘淮毕竟是胜利者,因此他这边要更好处置。
而刘淮的处置方式倒也颇有一些政治智慧。
他不阻止臣署唤他为汉王,却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承认,而一应的仪仗、匾额、公文则根本没有更换的意思,依旧是靖难大军节度府的名义来进行。
这就相当于将是否称王的决定权交给了麾下官吏、豪强、士大夫、将领乃至于广大的百姓。
而更让陆游绝望的则是,汉王这个称呼真的在民间十分丝滑的传播开来,逐渐取代了‘都统郎君’的说法。
仅仅过了十日,也就是三月一日刘淮大婚之时,汉王这个称谓已经彻底在济南府固定下来,并且向四方蔓延出去。
这自然会引起一系列麻烦,却也会理所当然地让那些对刘淮忠心耿耿之人更加死心塌地。
这其中的佼佼者自然也就是身在海州的石琚石相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