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刘辩:弘农杨氏,好为之!
第二百六十九章:刘辩:弘农杨氏,好为之! (第1/2页)汉兴元年的六月,注定弥漫着哀伤。
六月三日,初伏刚至,太尉杨赐于府中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
天子闻讯,悲恸不已,宣布辍朝七日,身着素服,临府吊唁。
灵堂之上,天子执子孙之礼,凝视着那张熟悉的面容,泪水从两颊滑落,哀泣出声。
前来吊唁的百官侍立两侧,目睹此情此景,无不为之动容,皆感念于天子与杨赐之间非同寻常的君臣情谊。
杨彪搀扶着因悲伤而几乎无法站立的天子,流着泪水,声音哽咽道:“先父若是得知国家因为他的逝去而哭坏了身体,即便是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愧疚和自责的。”
刘辩强忍着泪水,颤抖着颔首,任由杨彪搀扶他在一张胡床上坐下,示意侍立一旁的黄门侍郎许靖代他宣读诏书。
在这位老太尉的葬礼上,刘辩不愿掺杂任何其他心思,没有选用如路粹等受他喜爱的年轻人宣诏。
许靖在侍中寺之中,或许才能不是最出众的,但名声绝对是最为响亮的,足以匹配得上杨赐的身份。许靖明白天子选他宣诏的深意,稍稍清了清嗓子,展开诏书,朗声宣读道:“故太尉伯献公赐,华岳所挺,九德纯备,三叶宰相,辅国以忠。朕昔初摄,授道帷幄,遂阶成勋,以陟大猷。师范之功,昭于内外,庶官之务,劳亦勤止。六在卿校,殊位特进,三登衮职,弭难宁。虽受茅土,未答厥勋,哲人其萎,将谁谘度!朕甚惧焉。礼设殊等。物有服章。今使五官中郎将伏完持节追位特进,赠太尉骠骑将军印绶。”
杨彪闻言,心中一惊。
天子给予的恩典远超常例,骠骑将军位仅次于大将军,按后汉惯例,追赠车骑将军已属殊荣,骠骑将军多追封外戚。然而群臣肃立,无人觉得杨赐配不上这份哀荣。
刘辩坐上金根车离开太尉府之时,杨彪带着妻儿出门送行,刘辩临登车之际,踩在马凳上的时候,目光深邃地看了一眼远处的三公曹尚书黄琬,又瞥向五经博士韩融,最后目光落在了眼前那张与杨赐极为相似的面容上。
刘辩拍了拍杨彪的肩膀,叹了口气道:“文先,好为之。”
彪不解其意,但旋即认为这是天子担心他也悲伤过度,给予他的鼓励之言,于是俯身行礼道:“臣知之矣,谢天子教诲。”
刘辩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微微摇了摇头,随着金根车的行驶,看向车窗外逐渐消失在视线中的太尉府和杨彪等人。
杨赐病逝次日,是小殓之日,杨彪与家人一同为杨赐的遗体沐浴更衣,整理遗容后,以布帛包裹遗体。
杨赐病逝第三日,是大殓之日,杨赐的遗体才正式放入棺木中。
按照礼制,这之后应当是漫长的停殡待葬流程,也就是将杨赐的棺柩会停放在家中。
依礼,大夫三月而葬,也就是将棺柩在家中停放三个月才能下葬。
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因死者官职高低,天气寒热而调整停放时间,最短不少于庶民标准的十日,最长不超过诸侯王标准的五个月。
时值盛夏,酷热难当,天子决断:令故太尉杨赐棺柩停放十五日后便行下葬。
杨彪闻听天子的决断,披麻戴孝,匆匆入宫求见天子,试图劝说道:“国家,臣府中设有冰室,可保先父遗体……”
话未说完,便被刘辩抬手止住。
刘辩神色坚决,语气中带着不容置喙的意味,道:“文先不必多言。让老太尉的遗体独处冰室那等阴寒之地,朕心实难安。阴暗潮湿之处,岂是老太尉当居之处?”
杨彪张了张口,却寻不出有力的反驳。
作为孝子,他理应首先顾及父亲遗体的保存,而非拘泥于礼法,何况这还是天子特许,若因固执而招致“不重父体”的非议,那弘农杨氏百年清誉可就毁在他手里了。
因此杨彪只得口称谢恩,只是眼中多少带着几分慌乱,退出殿外时的步履也略显匆忙。
“文先!”
刘辩唤住了杨彪。
看着这位老太尉唯一的儿子,看着那张形似老太尉的面容,那双丹凤眼中夹杂着几分复杂的意味,最终还是只吐出三个字:“好为之。”
正欲聆听下文的杨彪闻言一怔,面露不解。但见天子已无意多言,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臣知之矣,谢天子教诲。”
杨彪并没有太在意这是天子第二次告诉他“好为之”,依旧认为这应该是天子希望他不要因为父丧而伤心过度,遂俯身行礼告退。
待杨彪的身影消失在殿外,屏风后才缓缓走出一人,正是离京多时的贾诩。
刘辩没有回头,只是靠在软榻上,声音中略带着几分疲惫,低沉道:“文和,你说他听懂了吗?”
贾诩轻轻摇头,他善于洞悉人心,自然是看得出杨彪并没有领会天子的第二次暗示,其实天子也看出了,只是抱着幻想明知故问罢了。
良久,贾诩也不想太过打击天子,只是低叹一声道:“臣也不知,且看绣衣使者探查的结果便可知晓。”
汉兴元年,六月二十日,故太尉、追封骠骑将军杨赐下葬。
送葬的仪仗队伍之盛大,令前来雒阳吊唁杨赐的百官和士人瞠目结舌。
天子诏左武卫将军典韦、右武卫将军许褚、中垒将军高顺、中坚将军黄忠、骁骑将军吕布以及游击将军孙坚,六人亲自驾驶战车,车下甲士随行,为倚仗前导送丧;又令令御史中丞张昭持节主丧,又遣侍御史及御史台令史十人陪同居中送丧。
送丧队伍前后皆奏响鼓吹,天子敕令太尉府属官及太尉的仪仗队送葬至墓地,在京官员除了少许身体不便之人,全部参与了下葬仪式。
将作大匠蔡邕将亲笔手书的《太尉杨赐碑》立于墓前,并代天子宣诏,追封杨赐为阌乡侯(wén),封邑一千户,谥曰文烈,由其子杨彪袭爵。
杨赐棺柩下葬后,御史中丞张昭作为主丧之人,私下里向杨彪传达了天子让他转告的话语。
“弘农杨氏,好为之!”
杨彪顿感不解,他看向张昭,希望张昭能透露一二消息,天子这已经是第三次告诉他“好为之”了,这究竟是有什么深意?
但是张昭并不理会杨彪的挽留和请求,只是登上了自己的马车离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