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子师阳谋
第292章 子师阳谋 (第2/2页)士孙瑞是鹰扬校尉,马日磾是射声校尉,都属于北军,之前雒阳出事时他们都在观望当墙头草。
北军的兵力大部分已被董卓带走,但没带各个校尉——董卓本就打算以自家人替换这些掌兵的要职。
刘备其实也在用牵招、赵云等人取代雒阳城防与治安官。
目前牵招的主职是侍中玺官,兼任雒阳都尉,目前雒阳六部尉就是牵招管着的。
何苗死后,雒阳六部尉已被各军分别收编,牵招此时领着的不是何苗的残部,而是他以前的老熟人——雒阳平定后,牵招从刘表那里找回了邹靖的旧部,大概七百人。
也就是说,董卓接管了士孙瑞和马日磾的部队,牵招接管了刘表的部队。
士孙瑞等人当然不满,但谁让他们之前做了墙头草呢,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董卓要平定西州,必然旷日持久,其家乡未定之前,不会轻易回军。”
王允说道:“刘备出兵讨袁绍,未能得获全功,也不会轻易回军。否则兵威未成,州郡不惧,其此时又满身恶名,若不能取大胜或斩首恶,天下州郡皆不会听其号令……眼下是我等最好的机会。”
“此刻雒阳兵少,若能外联州郡,内结太后,借百官缺额,广召名士入雒阳为官……聚众人亲随,便能聚合数千人。只要能控制中枢,使太后与陛下从我等之意,便可匡正朝纲。”
“行事皆可假以董卓之名,即便将来刘备回军,我等也能以此挑起刘备与董卓相互搏杀……”
“且……太后亦有此意……征召名士为官,以使太后与天子地位稳固,这本就是太后和董卓都想做的事。”
王允这个计划确实很有可行性。
不过,刘表觉得风险太大:“此事若不成呢?刘备虽是仁厚好善之人,但也会杀人的……”
刘表好歹是宗室,而且是宗正,当然不愿意冒险。
“景升,此事不过争势罢了,既是朝廷惯例,又是朝堂常事,我等也并没有加害刘备性命之心……并没坏了规矩。”
“而且,此乃太后之意,我等只是奉命行事……景升你的部曲也被刘备部下强夺,莫非你还以为刘备能重用你?”
“景升若不愿行此事,不如自请出外,荆州刺史王叡身死,正需有人补缺。”
王允低声道:“我等本就要外联州郡,景升去荆州任事,若我等谋事不成,也好有个退路。”
刘表叹了口气,默不作声。
他也不希望再生乱,但王允说得没错,刘备和董卓不可能再给任何人兵权,与其在雒阳任人摆布,确实不如自请出外。
王允也确实没有坏规矩,这就是常见的结党争权,没有害命的意思。
……
次日,董太后提拔王允暂代司空府从事中郎。
这其实就是董卓公府的秘书长。
被董卓和刘备清洗了一半官员后,眼下朝廷确实有很多官员缺额,光靠董卓的亲戚可补不完,而刘备这边一时半会又没法从青州拉人过来。
刘备和董卓都暂时不在雒阳,董太后授意王允举荐一些可用的名士入朝为官,而且是以董卓的名义举荐官员。
这种拉拢是每代新君上位都会做的事,而且以董卓为名举荐,这等于是让董卓施恩做举主,对董卓和董太后都有好处。
因此,董旻也对此事乐见其成。
牵招当然要反对此事,但却没有太多反对的理由——朝中官员确实有很多缺额,总不能都拦着不让人举荐吧?
暂代尚书的贾诩面对此事也很为难,因为这不是阴谋,这就是明着按照现有规制做事,而且是正事,拦不住。
虽然贾诩和牵招不同意就没法加盖尚书印,朝廷也没法授官,但太后却在朝堂上搞了点小动作……
她也没和代表刘备的贾诩牵招二人翻脸,只是先以羽林、侍中署、黄门署等近侍郎署征召士人——这事相当于天子和太皇太后选拔良家为郎,不加正职,只以储官征召,尚书台管不着。
而王允辟用的士人,几乎全是关东名士。
比如颍川名门荀氏的荀爽,这是“荀氏八龙”之首。
比如陈留名士蔡邕——十年前被阳球、刘郃流放到了五原,现在是重新召回。
还有江夏名士黄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