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52章 又扎了一钎子

第252章 又扎了一钎子

第252章 又扎了一钎子 (第1/2页)

卵白玉的窑址为什么这么难找?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地表标识,如窑炉、胚场、练泥池之类的遗迹早已消失殆尽,根本无迹可循。
  
  如果非找不可,就只有两种办法:第一,广撒网,漫捞鱼。在限定区域内全范围试勘。说直白点,就是一寸挨着一寸的找,可能是一年两年,也可能是三五八年,总归能找到。
  
  第二种办法,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凡烧瓷,一需土,二需水,先找到附近的瓷土矿带,再寻找就近的古河道,两相一结合,就能圈定出古瓷窑的大概位置。
  
  这种办法肯定要快很多,但难度要比前一种高的高的高。就说一点:因各种原因,河流时而就会变道,又因为开垦、修堤、拦坝等,留下的遗迹同样很少。
  
  想找到古河道,需要极强大的知识储备,极丰富的勘查考古经验,更需要极好的运气。
  
  林思成觉得,自个算不上最好,但各方面都要占一点,再者他也没有硬耗两三年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选择第二种。
  
  效果好不好,试了就知道。
  
  第一次,林思成根据遮马峪的流向,又根据老窑头这个地名,为运城,乃至山西找到了迄今为止最大、最完整的烧瓷遗址。
  
  第二次,他根据水总工的那只碗,又根据瓜峪的流向,为运城找到了距今为止最早的烧瓷遗址:北午芹唐窑,顺带找到了一处焦炭遗址。
  
  第三次是古垛南台地,根据遮马峪下游涧河,林思成为运城找到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三次都是先找河道后找窑,王齐志和孙嘉木一点儿都不怀疑,找到古河道后,林思成能不能找到古窑。
  
  两人都是考古方面的专家,也明白这种古墓为什么会在河道底下的奇观:因为埋葬之初,古墓就修在地表之下。又经过长年累月的冲积,泥沙渐厚,古墓被埋的更深。更有可能,有一段时期,古墓上方被山洪冲成了洪沟。
  
  又过了若干年,因为水土流失,泥沙沉积导致原河道抬高等原因,致使河流改道,最后与洪沟合流,古墓上方自然就成了古河道。
  
  不管墓修的多结实,肯定会有水渗下来,不需要多,只需持续浸泡几十上百年,水中的碱物质就能使砖体内部结构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再泡久一点,都不用拿钎子戳,用手就能抠下来。
  
  然而问题又来了:既然被水泡过,墓室里为什么这么干净?
  
  原因很简单:因为经外围的三合土、墓墙过滤,泥沙杂质进不来,水质相对纯净。同时,给细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繁殖条件,尸骨、棺椁等有机特质分解的极快。
  
  又因为缺氧,缺光,不利于植物生长,所以墓室里才空空荡荡。别说虫蛇鼠蚁,连颗草都看不到。
  
  暗暗转念,王齐志和孙嘉木对视了一眼:那这次算什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关键的是,这不是第一次:
  
  比如老窑头,找了半个月,毛都没找到一根,最后,林思成捅了一钎子。
  
  又比如在古垛村,又找了半个月,了无头绪的时候,林思成又在南台地捅了一钎子?
  
  这次没捅钎子,但他趁暴雨发洪,上山观察了一下各处的洪沟流向。古河道没找到,却找到了一座古墓。
  
  本以为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结果谁都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大圈,又靠古墓找到了河道?
  
  一次是这样,次次都是这样?到底该说林思成能力强,经验丰富,还是该说他运气好到爆棚?
  
  感慨良久,王齐志捡起一点砖渣:“能不能推断出大概年代?”
  
  “能!”林思成点点头,“水浸年限应该在八十到一百年左右:如果再长,墓室、墓道早就塌了,不可能还留存这么好。时间再短的话,青砖不可能酥粉化到这种程度,至少砖上的花纹、字迹比现在要清晰的多……
  
  我推测,墓上古河道的存在时间应该距今约七百到八百年,最早不超过金,最晚不超过元……”
  
  孙嘉木稍一思忖:“这样一来,你即便在附近找到窑址,也只是金窑与元窑?”
  
  “确实是这样的……但有一点:河道不可能说改就改,窑址不可能说迁就迁,就像老窑头,就像北午芹,大迁一次,至少间隔五十年。
  
  最关键的是,北宋不过一百六十七年,金代不过一百一十九年,元代更短,才九十七年。即便最后只找到一座元末的遗址,按照大概五十年河道大改一次,窑址大迁一次的规律,迁到金末元初,也不过两次。有瓷土的矿山就这么几处,它又能迁多远?”
  
  孙嘉木明白了:按照林思成的说法,他能找到元代的,就能找到金代的,然后再找到宋代的。就像抱起葫芦扯起藤,一颗接着一颗,哪个都跑不了。
  
  乍一听,好容易,但谁信谁是傻子。
  
  要真这么容易,运城早八年前就找到了,轮不到林思成来找。
  
  要真这么轻松,当地不可能供神仙一样的敬着林思成,有求必应。
  
  所以,归根结底,还在于是谁找。
  
  林思成安排化验员取样,送进古垛南台地的考古舱紧急化验。然后又通知谈武,让县文物接手古墓。
  
  只是一座空墓,没必要让田杰和高章义在这儿浪费时间。
  
  安排好后,林思成又带着田杰和高章义上了龙门山。
  
  看着他一步三个台阶,徤步如飞,孙嘉木暗暗叹气。
  
  年轻,好学,有能力,有经验,更有魄力。
  
  特别是专业素养、知识储备,甚至要超过许多文物局的专家。
  
  最关键的是,才二十一……说句不夸张的话:多少年才能碰到这么一个人才?
  
  他又看了看王齐志,眼神很怪,表情更怪。
  
  王齐志“呵”的一声:“孙处长,你是不是在想,我走了什么样的狗屎运,才碰到了这样的学生?”
  
  孙嘉木没说话:没这么难听,但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学术界本就注重师承关系,何况还是相对传统的考古、文博。收一个好弟子,就等于扬名立万,重振门楣。
  
  两人又不是没共事过,王齐志的底细,孙嘉木一清二楚。可以这么说:林思成给他当学生,至少能让王齐志少走三十年的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