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53章 先找了再说

第253章 先找了再说

第253章 先找了再说 (第2/2页)

所以说来说去,附近即便有窑,至多也就是金代的窑?
  
  “会不会有卵白玉?”
  
  “难!”林思成摇摇头:“看钎探土层最底层的瓷渣,连唐代玉壁底白瓷的质量都达不到!”
  
  这不就等于,越烧越回去了?
  
  但不奇怪:考古界和陶瓷界公认的,因为战乱的原因,北方金代时期的的烧瓷技术比北宋倒退了好大一截。
  
  正暗暗感慨,林思成的对讲机响了一声:“林老师,在梯田西南一公里半左右的台地下发现了灰坑,已探明废瓷坑三座。上层均为废灰和黑瓷,中层为陶器和少量的青白瓷,底层正在探……”
  
  “好,我马上过去!”
  
  林思成挂了电话,朝远处招了招手,“呜”的一声,皮卡车开了过来。
  
  后排拆了放的是工具,没办法坐人,孙嘉木和王齐志连忙奔向大切。
  
  刚坐进车里,孙嘉木一脸奇怪:“林思成说附近肯定还有窑,这个我信,但田杰怎么找这么快?”
  
  满打满算,前后不过三天。
  
  如果在梯田跟前还说的过去,但离着一公里多,中间又是路又是田,还有居民点,田杰是怎么找过去的?
  
  “林思成给田杰画图了,大致就是根据梯田上的一号窑炉和灰坑,推测古河道流向图,然后再根据周片的瓷土矿,圈定同时期古窑址可能存在的分布点!”
  
  王齐志理所当然,“就像他说的,只要找到古河道,窑址就跟透明的一样!”
  
  孙嘉木愣了一下,半截话窝在了嗓子里。
  
  没错,林思成是这么说过,但没想到,做起来真就这么轻松?
  
  不过一公里多,几分钟就到,两辆车顺着河沟的土路到了台地下。
  
  河沟很宽,大概二十多米,居中的位置,三台钎探机“轰隆隆”的响。
  
  旁边摆着几道胳膊粗的钎管,露着已钻出的土层。
  
  大概六米深,分层一目了然:三米深的沙质黄土,基本来自山洪冲涮下来的台地黄土。之下是一米左右的间歇层,再往下,豁然便是废灰和瓷渣。
  
  林思成蹲了下来,戴上手套慢慢的刨。
  
  灰多,瓷少,说明烧制技术比较成熟。其中又以黑瓷居多,表明这里晚期还是以烧民用黑瓷为主。
  
  大致翻了翻,林思成稍一顿,从废灰中捞出一块巴掌大小的陶片。
  
  胚体呈砖红色,质地很是粗糙,可以明显看到胚体中的砂粒。内壁基本没做过修整,外部施绿釉,边角齐整而光滑。
  
  乍一看,像是一口陶匣的边角。
  
  林思成却眯住了眼睛:不出意外,这应该是一口陶枕的底边。如果整体复原,应该长这样:
  
  再看老化程度,比梯田古窑稍早一些,大致属于金代早期。
  
  所以,这应该是一只金代三彩陶枕。
  
  顿然间,林思成想起在永济收到过的那几件瓷枕残片,更想到了故宫中被隆当成定窑白瓷,还题过诗的的那口白地刻花孩儿枕……
  
  他豁然站起身,看了看三台钻机的位置:呈钝三角,最远多的两台直线距离约七米。
  
  林思成拿起钎杆,先画了个三角:“这是一、二、三号三座废灰坑,以此为中心,五十米到一百米之间应该都是废灰坑,数量估计不少,至少十座以上……”
  
  “古河道在这里,偏东南两百米即河道下游,距灰坑一百米左右,应该有胚场和淘洗池……”
  
  林思成又画了一个圈,最后点了几下:“再往南,距灰坑区域一百米以内,找窑炉!”
  
  孙嘉木和王齐志齐齐的一探头:一个椭圆的圈,扎了四个点。看位置就知道,三个小点是已探明的三座灰坑,大点就是窑炉。
  
  粗略一算,南北两百米,东西五六十米,按林思成的估计,遗址面积应该在一万个平方左右。
  
  很小,只有老窑头遗址的六分之一,比起北午芹唐窑也只有二分之一,甚至还没有梯田下的那一座大?
  
  两个人正估摸着,林思成让队员按停钻机,起出钎管。
  
  这次比较深,离地表八米左右,拆开钎管,最底层除了三色釉的碎陶片,还夹杂着部分白瓷片。
  
  陶片有边有角,有棱有弧……金代三彩刻花陶枕。
  
  白瓷釉面莹润,但隐透灰青,比水总工的那只唐代玉璧底碗,比在永济收到的那只卵白玉碗的颜色都要深,更接近于鸭蛋的颜色。
  
  下意识的,林思成想起之前,他和水总工有关卵白玉窑址的推论:卵白玉始于唐末或五代,盛于北宋,衰于金代。
  
  但只是衰退,而非断代,即便工艺退步,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肯定有部分技艺留传了下来。
  
  就像这几块白瓷片:十有八九是窑温不达标,只能在釉料中增加草木灰以助熔,所以导致釉面泛灰,泛青。
  
  正如《南窑笔记》所载:灰多则釉色青,灰少则釉白……盖釉之青白不同者,在灰之添减之多寡。
  
  说直白点:这附近肯定还有更早期的窑炉,比如金代早期,更比如宋代……
  
  林思成看了一下地形,打开包拿出纸和笔,边画图边给田杰交待:“田所,你通知高队把人全撤过来,梯田那边交给市考古队。
  
  然后分开三队,先到固镇村北的涧河古道(遮马峪下游),然后往南五百米,顺着北涧探索。一队在涧沟找河道,另外两队顺着两岸往南勘探。勘探点不用太密集,两百米钻一次,试着探一下……”
  
  王齐志回忆了一下:“北涧涧沟……那儿咱们昨天才去过,几年前在两岸修居民点,当时挖砂挖了四五米深。要是有古河道,应该早挖出来了?”
  
  林思成叹了口气:确实挖了四五米。
  
  但刚才那位老支书怎么说的:涧河最深的古河道,足足有八九米深。
  
  再看这儿。同样是台地底下的沟,沟底离平地至少四米深。然后又挖了四米,才挖到灰坑。
  
  这是多深?将近八米。
  
  甭管是怎么形成的,是山洪冲涮泥沙堆积,还是五六十年代大造田时在上面垒了土,但古河道的水平面肯定要比灰坑更深,至少也在九米到十米以下!
  
  林思成把图交给田杰:“先找一下,反正也费不了多长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