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68章 我见过

第268章 我见过

第268章 我见过 (第1/2页)

京城的北四环人来车往,喧闹异常。
  
  两座大厦并排而立,居中的门牌上刻着一行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临近八点,男男女女进了大院。
  
  昨天人事部通知,院、所、及实验室负责人今天到大厦十七楼多功能厅听讲座,不用到科室报到,几位领导拐进了旁边的文博大厦。
  
  吴晖和孙嘉木一个夹着包,一个低着头,将将走到楼门口,身后传来腾腾的脚步声。
  
  一位四十多岁,戴着眼镜的男子小跑了过来。边追边喊:“吴司、吴司……”
  
  两人转过身:“马院长!”
  
  “孙处长也来听讲座?”
  
  跑到近前打了声招呼,马副院长扶了扶眼镜,“吴司长,能不能请教个问题?”
  
  吴晖顿了一下:这么客气?
  
  两人算是前同事:同为文研院的副院长,一起共事了三年,吴晖的排名稍高点。
  
  直到去年,吴晖调到了文物局考古司……
  
  他点点头:“马院长你说!”
  
  “好!”马青林一点儿都没客气,“吴司长,是你向局里建议,暂停铁质文物保护项目的,对吧?”
  
  吴晖和孙嘉木齐齐的一怔愣:是谁走漏的消息?
  
  张院长,或是哪位局长?
  
  怪不得老马这么严肃?
  
  好好的国家级项目,都研究两年了,马上要出成果,说停就停?
  
  也就是吴晖,两人不但共事、合作过,吴晖还是老领导。但凡换个人,马副院长非揪住领子呸他一脸。
  
  不过没关系,听完今天这个讲座,所有人都会知道,他为什么会叫停项目。
  
  吴晖叹了口气:“对,是我!”
  
  还真是你?
  
  马副院长一脸不解:吴司长,这个项目还是你在职的时候,主持申请竞标的,对吧?
  
  申请也是你,叫停也是你,你这搞什么把戏?
  
  “吴司长,能不能说一下什么原因?”
  
  “当然能,但一时半会讲不清楚!”吴晖半开玩笑,“领导给你漏风的时候,没讲一下?”
  
  “讲了!”马副院长点点头,“说我们现在研究的这套技术,早被人家研究透了。还说无论是创新性、科学性,还是学术价值、实用价值,更或是社会价值和影响力,都比我们高八个维度……”
  
  吴晖默然。
  
  这一听,就是张院长的语气和措词。
  
  但是老张头,你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尽起哄架秧子?
  
  “马院长,你别听院长给你胡吹,确实超前一点,但哪有这么夸张?”
  
  吴晖看了看表,“一两句讲不清,你看这样行不行:听完讲座,咱们坐下来慢慢探讨!”
  
  一听要坐下来探讨,马副院长的脸色缓和了许多:他在意的不是叫停项目,而是叫停了项目,却不告诉他原因?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第二级),上马两年时间,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以及资金?
  
  身为负责人,如果搞不清楚项目叫停的原因,他连觉都睡不着……
  
  马青林勉力笑了笑:“行,晚上我摆桌,孙处长也来!”
  
  “好!”
  
  吴晖点了点头,又和孙嘉木对视了一眼:还摆桌?
  
  听完讲座,你马副院长还能吃得下饭,我叫你这个……
  
  转念间,三人进了大厦,上了十七楼。
  
  挺大,差不多一百人的会议室,设施一应俱全。
  
  三个年轻人在台上调试设备,身后的电子屏上打着着两行大字:
  
  浅析河津窑细白瓷制瓷工艺的起源与演进。
  
  主讲单位:西北大学文物修复中心。
  
  来回瞅了两遍,马青林狐疑了一下:来文研院之前,他是甘肃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科学保护部主任。专业对口,还离得近,对西北大学,特别是文遗学院很熟悉。
  
  他只记得,西大文遗学院只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这个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却没什么印象。
  
  如果是后来成立的,并归属文遗中心,那标题中就必然有前缀。既然没有,说明这个修复中心就是独立的。
  
  两个中心,同时都搞文保修复,是不是过于浪费了?
  
  其次,文研院去年还派专家组去过运城,对永济的黄河大铁牛进行了系统性的防护,没听说发现什么河津窑。
  
  那就是,今年新发现的?
  
  问题是,那是山西的地盘,研究也是山西的高校或文物部门,怎么成了西大?
  
  更怪的是,光有课题和讲单位,却没主讲人?
  
  正狐疑着,王齐志上了台,和两男一女中最年轻的那位说了两句话,又翻了翻讲台上的文件。
  
  顿然,马副院长眯了眯眼睛:今天的主讲人,是王齐志?
  
  他是零四年进文研院任副院长,王齐志是第二年调走的,两人前后共事一年多,也算了解:
  
  文研院下属十一个所,九个重点实验室,正副四十位研究负责人,王齐志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特点是性子太跳脱,纯顺毛驴。优点是研究能力强,管理能力也不差。
  
  所以,王齐志回文研院搞个讲座绰绰有余。但就是这个河津窑,属实没印象……
  
  思忖间,两人找着名字,坐到了第一排,王齐志听到动静,朝着他们笑了笑。
  
  马青林压低声音:“吴司,这个河津窑,是不是文献中记载的蒲州古窑!”
  
  “不是,蒲州古窑烧的是珐华器(陶器),河津窑虽然也烧陶(陶枕),但大宗仍是瓷器!”
  
  吴晖往台上支了支下巴,“这是王齐志的学生新发现的,上个月才勘探出最后一处窑址!”
  
  啥东西,上个月才发现?
  
  马青林怔了一下:“意思就是,勘探出了好几处遗址,但还没有系统性的发掘?”
  
  “对,今天听完讲座,局里会开研讨会,规划发掘计划!”
  
  马青林都愣住了,指了指电子屏:“吴司,窑址都还没发掘完,那今天这个讲座是怎么来的?”
  
  吴晖一脸踌躇,不知道怎么解释。
  
  刚勘探出位置,刚确定年代区间,发掘工作才刚开始,才清理了极少部分的遗址遗存,就分析判断工艺起源与发展演变?
  
  不怪马副院长震惊成这样,这样的事情,吴晖也是第一次遇到。
  
  但问题是,它就是这样发生了,顺其自然,且顺理成章?
  
  看他不说话,马青林皱起眉头:“窑址是王齐志的学生发现的,不是王齐志,那勘探呢,谁领队做的?”
  
  “他学生,就和他说话那位!”吴晖往台上指了指,“后续的分析研究也是他做的。”
  
  马副院长瞪圆了眼睛。
  
  先不说这位多大,本科毕业了没有,能不能把不同时期制瓷工艺的关联性和继承关系理顺。
  
  就说遗址还没有系统性的发掘,没办法研究窑炉结构,他如何分析瓷器的烧制过程和温度控制流程?
  
  更关键的是,从勘探到现在,就一个月的时间?
  
  给一般的项目组,按正常流程,顶多做完基础的胎、釉成份分析,差不多整个项目的十分之一。
  
  但这小孩,却把所有的工艺溯源,技术演变过程,全研究完了?
  
  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马副院长盯着林思成:“总不能是……老张头走后门了,要给这小孩渡金?”
  
  吴晖莫名其妙:老头什么性格你不清楚,别说王齐志,他家老爷子来了都没用,能走什么后门?
  
  再说了,他和林思成认都不认识,凭什么给渡金?
  
  但随即,电子屏闪了一下,“西北大学”四个字一晃而过,吴晖的脑海中像是闪过一道光:咦,别说?
  
  说不好,林思成真和院长认识?
  
  当时文研院还是文研所,老张头还没来当所长的时候,他是陕西文物局的局长。
  
  在更早之前,应该在七十年代初,他还是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高材生。之后情复高考那年,又在西大历史系读研,同样是考古专业。四年后毕业,进入陕西文物系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这么一说,他和林思成不就是校友?
  
  唏,等等……两人不止是校友!
  
  王齐志说过,林思成爷爷,也是西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同时也是高考恢复那年,在西大历史系考古专业读的研,然后留校。
  
  林长青多大岁数来着,六十,还是六十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