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登陆 注册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58章:李承乾吃瘪了

第358章:李承乾吃瘪了

第358章:李承乾吃瘪了 (第2/2页)

然而这次,房玄龄却是目光低垂,沉默不语。
  
  完全没有要跟太子对着干的意思。
  
  褚遂良一下子就慌了,房公怎会如此。
  
  李承乾见此,一锤定音。
  
  “行了,孤意已决,侯君集即刻官复原职。”
  
  “今日之事,就此作罢。诸位若有异议,大可向陛下谏言!”
  
  侯君集是吏部尚书,掌官员升迁。
  
  对于李承乾来说很是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褚遂良要强烈反对的原因。
  
  退朝后,消息自然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宫内。
  
  书房内,檀香萦绕。
  
  李世民手持奏章,目光却并未落在字迹上,神色阴晴不定。
  
  张阿难垂手侍立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太子倒是越来越有主见了。”
  
  李世民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他将奏章随手一放,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张阿难心中一紧,连忙道:“陛下,太子此次赦免侯君集并官复原职,确实有违陛下当年圣裁,这……这恐怕会有损陛下威严。”
  
  李世民闻言,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笑意:“阿难,你跟随朕多年,怎么还看不明白?”
  
  “太子此举,看似莽撞,实则暗藏心思。侯君集虽有谋逆之罪,但他在军中威望极高,又与山东士族、寒门武将都有牵扯。太子将他放出,既得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帮手,又能借此拉拢各方势力。”
  
  张阿难小心翼翼地说道:“可是陛下,太子这般擅自做主,若不加以惩戒,日后恐怕会更加……”
  
  话未说完,便被李世民抬手打断。
  
  “惩戒?如何惩戒?”
  
  李世民轻叹一声,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远处:“朕若强行压制太子,只会让他与朕的矛盾越来越深,到时候局面恐怕就难以收拾了。”
  
  张阿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低声道:“陛下圣明。只是这侯君集毕竟是犯过谋逆大罪之人,太子将他官复原职,朝中必定会有不少非议。”
  
  李世民冷笑一声:“非议?朝堂之上,何时少得了非议?”
  
  “当年朕赦免李靖,不也有人说朕偏袒功臣?可结果如何?李靖为朕平定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太子若真能让侯君集为他所用,为大唐效力,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缓缓起身,李世民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宫墙。
  
  那边,正是东宫的方向。
  
  “很多事情,也该让太子去尝试了。”
  
  “只要他不走到那一步,些许越矩之举,朕又何必斤斤计较?”
  
  对于李世民来说,只要李承乾不走玄武门,不搞兄弟残杀的事情,即便是太子党壮大一些,又能有什么关系。
  
  侯君集官复原职后,是吏部尚书,然而如今吏部,为世家所掌控。
  
  让太子去跟世家斗,跟魏王晋王斗。
  
  这样太子哪还有心思精力来跟自己斗。
  
  李世民巴不得李承乾陷入朝堂的权力斗争中去。
  
  张阿难低声道:“陛下对太子一片苦心,太子若知晓,定会感激涕零。”
  
  李世民摆了摆手,苦笑道:“他若能明白朕的心意,又怎会做出这些让朕头疼的事?不过也好,太子有野心,有手段,这未必是坏事。只要他能把握好分寸,将来接过朕的担子,朕也能放心了。”
  
  说罢,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在奏章上批下几行字,淡淡道:“传朕诏敕,侯君集官复原职一事,既已如此,便不再追究。让太子好好约束此人,若再出乱子,唯太子是问。”
  
  张阿难躬身领命:“是,陛下!”
  
  心下暗自感叹,这皇家父子之间的博弈,当真是高深莫测。
  
  诏敕传出。
  
  在别苑的李承乾顿时也明白了二凤的心思。
  
  这是让他去跟世家斗。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这也符合李承乾暂时的想法。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当皇帝,跟世家斗是必然局面。
  
  李世民照样也是要这么做。
  
  父子之间,如今的关系很是复杂。
  
  是父子,是朋友,亦是对手。
  
  算不得完全的敌人。
  
  李世民正好是借太子的手,压制朝廷世家势力,又能让太子跟世家斗个两败俱伤。
  
  李承乾也想压制世家,壮大太子党,为日后登基做准备。
  
  各有算计,就看谁技高一筹了。
  
  眼下到了秋季。
  
  正是地方科举时。
  
  李承乾下太子教令,要废除投行卷。
  
  然而这道太子教令,却直接被门下省打回来了。
  
  按照章程来说,太子教令不需要通过门下省,但如今太子监国,科举制度是率属于礼部,这道教令跟诏敕没有多少区别,章程也要经过门下省。
  
  大唐科举考试中实行的投卷、荐举制度是为了克服“以一试定去留”的局限而提出的,因此在刚实行之初,它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
  
  考试与荐举相结合,使得社会上出生于各阶层的才学之士被广泛地吸收到官府中来,同时限制了公卿大臣子弟的入仕道路,使得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
  
  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进士科的考试不仅依据试卷成绩,往往还要考察举子平日的诗文水平和社会名声。
  
  这些做法掺杂太多人的因素,易受不正之风的影响。
  
  士子们为了登第:‘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唯唏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
  
  除了一心苦读,士子们还需巴结权贵,以博得青睐,进而获取科第。
  
  走后门现象、依靠权势求科举的做法大行其道。这样便使得科举的推荐成为“私荐”,丧失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最为主要的是,世家的势力,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逐渐壮大。
  
  谁主导科举,谁就选自己人入仕。
  
  这次,可不是靠强硬手段就能搞定的。
  
  即便是李承乾,一时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