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给李世民最后的荣光
第465章:给李世民最后的荣光 (第2/2页)“再说,东南远离中枢,太子不会事事盯着你,你在那里,既能安身,也能为自己攒点功绩,将来就算他登基,也不会亏待你。”
他看着李泰仍有犹豫,又补充道:“你想想,如今西域已定,承乾下一步必定要拓海疆,东南是他的‘新财源’,你去帮他稳住这块地方,他感激你还来不及,怎会再找你麻烦?”
“反观留在长安,你天天在他眼皮子底下,就算你什么都不做,也难免有人在他面前说闲话,到时候反而凶险。”
李泰沉默良久,指尖轻轻点在舆图上的安南都护府,眼中渐渐有了光芒。
他想起去年听说长安西市的胡商因西域商路畅通赚得盆满钵满,东南海路若真能兴盛,自己去了,说不定真能有一番作为,而不是在长安浑浑噩噩度日。
“可……太子会答应吗?”李泰仍有疑虑。
柴令武肯定道:“他会答应。你主动请旨去东南,既显露出‘无争权之心’,又能帮他分忧,他没有理由拒绝。”
“再说了,陛下也会帮你,毕竟”
柴令武没有多说,但李泰明白。
父皇不想让太子杀弟,远离长安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父皇还活着,太子就不会轻易动手。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跟稚奴,在如今的太子眼里,不过蝼蚁。
相比之下,杀弟的名声更为重要。
窗外的秋风渐渐平息,夕阳透过窗纸,给舆图上的东南海域镀上一层暖光。
李泰望着那片陌生的地域,忽然觉得,这或许是他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他抬起头,看向柴令武,眼中的惶然散去,多了几分坚定:“季阳,就按你说的办。”
柴令武松了口气,端起凉透的茶杯:“这就对了。”
“魏王,咱们当年争不过承乾,不是输在智谋,是输在他比咱们更懂天下大势。”
“如今他要拓海疆,你顺着他的路子走,既能安身,也能为自己谋个将来。总比在长安坐以待毙强。”
李泰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
东宫。
显德殿的窗棂外,最后一片梧桐叶被秋风卷落。
李承乾捏着从太极宫送来的密报,指尖在“陛下决意禅位”几字上轻轻摩挲,殿内静得只听见铜漏滴答的声响。
内侍文忠端着刚温好的茶水进来,见太子望着密报出神,便轻手轻脚将茶盏放在案上,不敢惊扰。
“文忠,你跟着我多少年了?”李承乾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悠远,目光却未离开密报。
“回殿下,从您在东宫监国时算起,已有二十余年了。”文忠躬身回道。
“二十余年啊……”李承乾轻笑一声,将密报放在案上,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大唐舆图前,指尖划过长安的位置。
“当年我破玄武门,带的是辽东调来的铁骑,靠的是苏定方这些武将的支持。可入主东宫后,我却没动过朝堂里的一个文官,你知道为什么吗?”
文忠愣了愣,斟酌着回道:“殿下仁慈,念及旧臣劳苦?”
李承乾摇头,语气沉了几分:“仁慈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清醒。”
“父皇执政二十年,朝堂里的文官班底,房玄龄的谋、长孙无忌的断、魏征的直,还有褚遂良的笔,哪一个不是历经贞观盛世打磨出来的?”
“我靠武力夺权,可治理天下,靠的还是这些人。若我当年刚破玄武门就强行登基,把这些人都换了,朝堂不乱才怪。”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案上堆放的奏折上,那些奏折的落款,既有长孙无忌、房玄龄这样的老臣,也有褚遂良这样曾支持过魏王李泰的官员。
“你看褚遂良,当年他可是处处维护李泰,甚至在朝堂上弹劾过我监国时的政策。”
“可我掌权后,动过他吗?没有。他掌管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我依旧让他放手去做。”
“因为我知道,他虽曾是魏王党,却更是大唐的忠臣,他的笔,能为朝堂守住法度。”
文忠这才明白,太子这些年看似手握兵权,却始终未强行登基,原来早有深意。“殿下是怕动了旧臣,乱了朝政?”
“不止。”李承乾走到窗前,望着庭院里落满的秋叶:“当年破玄武门,是情势所迫。”
“可掌权后,我若急着登基,只会让天下人觉得我是‘弑父夺权’的暴君,也会让那些依附父皇的文官寒心。”
顿了顿,语气多了几分感慨:“这几年,我平吐蕃、收阿拉伯,靠的是苏定方的兵,可背后支撑的,是房玄龄统筹的粮草、长孙无忌协调的宗室、褚遂良拟定的文书。”
“若没有这些人,我就算有再多的火器,也成不了事。再说,朝堂格局不变,宗室与旧臣才会安心。”
“你看李泰,虽闲居长安,却也没敢再兴风作浪;那些当年支持过他的官员,见我没清算他们,也都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
文忠忍不住问道:“那殿下如今听闻陛下要禅位,为何反倒感慨?”
李承乾目光微动:“因为我等这一天,等了六年,却不是靠强行索要,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功绩,让父皇放心,让朝堂认可。”
“当年破玄武门时,我以为掌权后就能随心所欲,可真坐上这个位置才知道,权力不是靠刀枪得来的,是靠人心。”
“父皇如今主动禅位,说明他认可了我的治理,也说明这朝堂,真的能平稳交到我手里了。”
他拿起案上的密报,重新展开,指尖划过“择良辰举行禅位大典”的字句,嘴角扬起一抹释然的笑意。
“倒也不必太急,我还年轻,这大唐也未到鼎盛。”
“文忠,你去递个话,我不急,禅位之事,可等万邦来朝之后,再议不迟。”
阿拉伯的臣服,在大多数人看来,算是大唐巅峰了。
然李承乾可不这么觉得。
既然李世民懂事,那最后送他一波荣光,自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