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操:总有忠臣想害我
第二百六十一章 操:总有忠臣想害我 (第1/2页)“孔北海!”
刘备跪在天子御阶之前,阶上洒遍滚烫的热血,他眸光望着孔融眼底渐渐熄灭的光彩,泪不能止。
“当年你我北海初逢,孔北海早已名满天下,为当世大儒。
备漂泊半生,碌碌无为,乍闻求援之事,惊呼曰:孔北海亦知世间有刘玄德乎?
当日一幕,备至今犹记,历历在目,不敢或忘。
不想重逢之日,未及饮酒高歌,已作生死两别。”
他悲叹一声,一字一顿,拜天子曰:
“臣,汉,后将军刘备。
愿奉诏讨贼,为陛下戡平乱世。”
除刘备外,在场亦多有哭孔融者,他们与孔融为友,相交多年,又哪里想到,这位一代大儒,如此慷慨激烈,一时不察,已是生死两分。
“天命更易,孰能改之?
汉统失辉,我今殉之。
孔北海求仁得仁,却叫我等如何自处?”
“何至于此!国事也未必就倾颓到了此等地步?”
“主辱臣死?
今孔融为国而殉,当名青史,传至千载后世,却叫我等生人好生为难。”
在场凡有识之士,无有不叹惋而悲者。
好生为难!
正是这为难二字。
【届时诸公皆有来日!
朕还有来日?
汉室还有来日吗?】
天子三句话,将在场诸位汉臣逼上绝路。
与曹操先前只是怀疑在场之中,有袁营内应不同,天子这番话,几乎是在指着群臣的鼻子问:
【尔等,还是汉臣吗?】
而孔融之死,便是对天子这番问话的回应。
陛下既疑朝中无有忠直者,臣就来做这个忠直!
以死报君恩,天底下还有比他孔融更忠直的人吗?
他是在强要【忠直】美谥,他孔北海是要和史册之上那些先秦名士般,名垂青史,流传千古的!
来日哪怕大汉亡了,袁氏果真有改天换地之能,他孔北海也将被列为有汉以来,最后一位忠直烈士,被新朝传颂。
求仁得仁!文臣的最高追求是什么?流传千古的芳名就在眼前,他又岂会撒手?
他孔家上有至圣先师,下有他当世忠直之表率孔融,定可历万朝万代而不倒,虽千秋万世以承嗣。
这其中道道,旁人看不明白,周围世家出身的其余大汉名士,如何不懂?
邀名!
幼时让梨以搏孝悌,临危一死而全忠义!
忠义孝悌,他孔融全了儒家之名,死后是要列传进孔祠,追随在至圣先师弟子之后的。
汉末邀名之风盛行,以至于斯,这些名士们终于不再局限于让梨、怀橘,而是一步步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压上了这场邀名盛宴。
可孔融一死了之,一了百了,落得万世美名,却把他们这群生人,架在火上,好生为难。
他孔融以死报君,临死前回眸怒视他们:毋为不义。
这却教众人能怎么办?追随你孔北海血洒大殿吗?
可先机好处全被你占了,这等邀名之事,向来只有第一个做的才有用。
偏偏同为名士,自有默契,邀名之举是不能互相拆台,还得互相吹捧的。
否则来日轮到你自家邀名,别人也来拆台,他们之间的名士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
这也是当众人看出孔融要做什么,且心存死志之时,没人去拦他的原因。
求仁得仁,今日阻他孔北海邀名成道,来日便是他孔北海生死大仇。
而在群臣名士或唏嘘、或叹惋,或为难之时,对自家名声犹为敏感的刘备,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跪在御阶之前。
悲呼孔北海之名,言说二人北海初见之情,此全朋友之义。
痛哭汉室衰微之实,言之凿凿,要为陛下临阵讨贼。
【袁贼势大,丞相不敢,群臣不敢,他刘玄德敢!】
此诚忠贞之节。
试想史册昭昭,记载大汉最后一名忠直者孔融之时,又是否会再添一笔。
写下他这第一位因孔融之死而动容,愿为国讨贼,戡平祸乱的后将军呢?
好一个忠义无双刘玄德!
然而无论群臣作何想,又以何种眼光看他。
刘备只我行我素,单薄的背影跪在御阶之前,挺直如松。
他因失了徐州,又在豫州几次战败失了基业,走投无路之下,这才来投曹操,寄人篱下。
可他哪里想到,汉室失辉,已至于斯,洛阳天子,竟被群臣逼得不得不御驾亲征,亲讨逆贼。
孔融更是血洒大殿,以一腔热血,唤群臣忠义。
作为在这半生漂泊里,少有的几个不轻视自己的人,他刘玄德自不能让友人之血白流。
今日在这座大殿里的,有一个算一个都跑不了,都得随备【匡扶汉室】!
汉统失辉,无以继之?
那他刘备便来为这汉室,殊死一搏!
随着孔融一死,刘备一跪!
那一声【臣,汉,后将军刘备。
愿奉诏讨贼,为陛下戡平乱世。】响彻大殿。
殿上群臣有一个算一个,皆被绑上名为【忠义】的刑架,如受火焚,将他们光鲜亮丽的羽毛一点点烧灼成灰。
只片刻间,便又见两人如早就商量好一般,当即跪在刘备身后,高呼曰:
“臣,汉,执金吾,徐晃!”
“臣,汉,车骑将军,董承!”
“愿奉诏讨贼,为陛下戡平乱世。”
随后是刘繇、刘表!
紧接着杨彪、伏完.
跪下的人越来越多,刘备身后的人影渐渐聚成一条长龙。
“臣!
愿奉诏讨贼,为陛下戡平乱世。”
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渐渐响彻整座洛阳宫城。
及至后来,大殿内外,从达官显贵到侍臣甲士,无有不泪流满面,跪呼汉室者。
唯有曹营一众人等,立在此间,显得犹为格格不入。
随着曹营众人询问的目光望来,曹操长叹一声,缓步上前,面朝御阶,跪于刘备身侧。
“臣!汉相,曹操!
愿奉诏讨贼,为陛下戡平乱世。”
于是乎.
“臣,尚书令荀彧!”
“臣,军师,荀攸!”
“臣,曹仁!”
“臣,曹洪!”
“愿奉诏讨贼,为陛下戡平乱世!!!”
讨贼平乱之声,不绝于耳,自曹操往后,同样跪下一条长龙。
渐渐的,全场除天子之外,仅剩一人独立,正是曹安民。
望着这满殿慷慨忠义之情,深感自身格格不入,更怕那拿着宝剑的天子,忽然想起自己,也要来砍杀自己。
曹安民缩着头,赶紧混在群臣之中跪下,假装大家看不见自己,口中含糊不清,试探喊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