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盛誉
第三十二章 盛誉 (第1/2页)开封的春日风,向来刚柔并济,带着沙尘,却也带着万物初发的气息。
大庆殿。
文武百官,宗室勋贵按品秩肃立,气氛庄重。
只有无所顾忌的风吹起他们的袍角,猎猎作响。
青史昭昭,今日之后,他们的名字亦将高悬于上。
因为他们立了殿下为储君。
一位公主。
这是前无古人之壮举。
而他们坚信,殿下不会辜负他们。
殿下也会带领他们,留下更多佳话。
站在最前面的,自然是殷灵毓和赵徽柔。
两个人,一如既往,并肩而立。
为何在册立殷灵毓为皇太女的同时,要封赵徽柔为辅政长公主?
这并非赵祯一时兴起的偏爱,亦非简单的想要看到姊妹情深。
这是赵祯反复思量,和臣子乃至皇后嫔妃,甚至两位女儿去讨论过后的结果。
赵徽柔并非庸碌之辈。
在殷灵毓耀眼的光芒下,她或许稍显逊色,但若以寻常皇室子弟,乃至许多宗室子的标准衡量,她已是难得的聪慧明理。
她同样接受了韩琦,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教导,在经史典籍,治国方略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悟性与仁厚之心。
若因妹妹过于出色,便完全忽视姐姐的努力与才能,不仅不公,更可能在她心中埋下芥蒂的种子。
一个明确且尊崇的辅政长公主之位,既是对赵徽柔能力的认可,也是将她的利益与殷灵毓,乃至整个皇权的未来牢牢绑定,从根本上,最大限度的去杜绝着未来可能因不公而引发的矛盾。
何况,殷灵毓的横空出世,对旧有的礼法秩序冲击太大。
尽管她以绝对的能力折服了众多务实之臣,但潜在的反对力量依然存在,只是暂时被压制,单独树立她一人,意味着她将独自承受所有来自旧势力,宗室乃至未来的明枪暗箭。
而同时册立赵徽柔为辅政长公主,则巧妙地将一部分关注度和压力分散开来。
官家并非只钟爱一人,而是对两位女儿皆寄予厚望。
她们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推上前来的。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尽管在发现朱砂后了精心调养,但受损的根基并非轻易能够完全弥补。
不管是赵徽柔,还是殷灵毓,她们的身体都比寻常孩童更为脆弱,太医署的脉案始终是赵祯和重臣们心头的担忧。
天有不测风云,谁能保证未来不会再有病痛侵袭?若殷灵毓因健康或其他意外无法履行储君乃至陛下的职责呢?
那么已经拥有辅政长公主名分,同样接受过系统政治培养,并得到朝臣一定程度认可的赵徽柔,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承担起更多责任,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能够作为备份的继承人,确保权力平稳过渡,不至于因储君一人之变故而导致朝局动荡,国本动摇。
这对她们两个人来说,就是最合理的办法了。
而非将所有期望压于一人之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