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回头
第四十八章 回头 (第1/2页)于是,殷灵毓及笄礼一过,赵祯几乎是掐着点就把传位诏书拿了出来。
他要逍遥快活去喽!
殷灵毓淡然接过担子。
并默默加强了养生强度。
所幸大臣们倒是适应良好,毕竟自打殷灵毓三四岁开始,他们就开始跟着他们的太女殿下干活了,早就磨合习惯了。
就算是后加入的苏轼等人,也是实打实的跟着干了四五年了。
两年前,苏轼和曾巩,从范仲淹和司马光手中接过了太学。
范仲淹是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司马光倒是乐意继续做管理者,也精力充足,但总得给年轻人位置。
让苏轼和曾巩搭档掌管太学,是殷灵毓和几位老臣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太学是未来官员的摇篮,思想的前沿阵地,而苏轼才华横溢,思想活跃,近几年来已经凭借多首诗词和文章,在士林和年轻学子中拥有了很不错的号召力。
苏轼仍旧心直口快,行事也常常随心,比起上任太学祭酒范仲淹来说,只是要更添一些洒脱,而曾巩学问扎实,性格沉稳严谨,做事一丝不苟,是出了名的务实派。
有他在,太学的日常管理,课程设置,学风建设这些繁琐却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就能确保仍旧被梳理得井井有条。
对于这个安排,苏轼本人是颇为满意的,甚至觉得官家和几位老相公真是知人善任,再妥帖不过了。
要他仔细管,他也做得来,但那多无趣,若真让他独自挑起这副担子,只怕太学还没成为文坛圣地,他苏子瞻先要愁白了头。
他要将太学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思想碰撞,风流蕴藉的所在。
殷灵毓对此当然支持,太学这些年早就从军训之后开始走偏了,不仅在殷灵毓的授意下,延请各方名士来太学讲学,也不独限于那些经学大儒。
那些擅长诗词,书画,乃至精通水利,数算的名士,只要确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到太学中考核,任职。
沈括,钱苍兰等人也在其中,只是朝廷事多,所以只偶尔去开讲座,次次座无虚席。
比起朝堂,苏轼反倒更喜欢充满了蓬勃朝气的太学,亭台楼阁间,时常可见学子们聚在一起,或品评诗文,或辩论义理,时而激烈争辩,时而抚掌大笑。
苏轼自己也成了这些活动的常客,往往带着一壶酒,欣然赴会,与年轻学子们打成一片,全无师长架子。
苏辙只好在自己的政务之余,偶尔还得去接一下喝多了的兄长。
曾巩拿着某些过于出格的活动方案,或者超支的预算单,去找苏轼商议时,苏轼往往哈哈一笑,拍着曾巩的肩膀,浑不在意道:“子固,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此事于启迪学子心智大有裨益,些许小节,你看着斟酌便是!”
他这般甩手掌柜兼理想主义的做派,曾巩起初也有些无奈,但久而久之,也摸清了这位搭档的脾性,知其大节不亏,且确有过人魅力,便也认命地承担起把关和兜底的重任,两人一放一收,一扬一抑,倒也配合得日渐默契。
范仲淹是真的年纪大了,精力不济,皇祐十一年前后便逐渐退居二线,挂着资政殿大学士的荣誉头衔,主要负责一些咨询和顾问工作,偶尔在重大决策时出来镇场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