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难题
第一百八十八章 难题 (第2/2页)韩信回到了潼关城,黄昏时分的潼关城是最热闹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们结束了一天的课,他们跑出学舍,有的三五成群回家的,还有的就在城外玩闹着。
韩信坐在河边,看着跳入河中的孩子,正在河中抓鱼,还有老人家坐在河边说着话。
再抬头看去,远处的农户正在挑着两担淤泥,铺在田地里准备在秋季种一些绿草。
以前韩信只在淮阴县,也听说过西域人,没想到渭南郡的人们会说起西域人的事。
韩信带着好奇的神情凑上前,听着他们讲述,自章邯将军拿下了河西走廊之后,秦军就开始与西域人有往来了。
驻守在河西走廊的秦军带来了很多金子与玉璧,听说都是西域人进献的。
菠菜就是一种适合在秋天吃的蔬菜,潼关也种有菠菜,这种蔬菜就是西域人进献的,也不知原来产自何处。
“这些蔬菜是要种在上林苑的。”
“怎么还来潼关种?”
“咸阳来的人说种在上林苑又没人,就让人种在潼关,说是要多种些,在渭北也种了不少。”
又有人道:“菜嘛,总是要有人吃的。”
韩信坐在一旁点着头,觉得很有道理。
一群老人家说多了,眼看天色也该入夜,就离开了此地。
外面的村子也升起了炊烟。
正在河边玩闹的孩子,被大人们领了回去。
韩信依旧坐在河边,看着田地里的风光,也不知道下一次要考什么,只能等着了。
入秋之后的夜里,气温就开始转凉,韩信想着等考试结束了,要是能为吏则好,考不好就入军中,总不会白来一趟。
夜风吹着,觉得有了凉意的韩信回到了潼关城的住处,点亮油灯后继续看着书。
翌日,韩信早早睡醒,就先回到书库当值。
昨天是让别人来这里代为当值的,韩信没有钱,他不能放弃这个能让他看书与吃饭的地方。
但长久之计,还是先要将考试考过去。
这一次的考试中,韩信觉得题目很简单,那些题目根本不像是考验一个人本领,更像是一场问话。
只要好好回答,应该都能够考过。
韩信又在书库坐了一天,今天往来书库中的学子都在谈及考试的内容。
等到了午时,食肆就会将饭食送来,今天吃的都是一些蔬菜,几乎没有肉。
送饭的伙计面带歉意地笑着道:“那些孩子太能吃了,每年几百头羊都不够他们吃的,肉被吃完了,留下来的就剩这些菜了。”
韩信点着头,一碗面一碗菜对来说也很好了。
而后伙计提着食盒给下一个人送去。
这不是区别对待,而是潼关的规矩,所有的吃食都是先给潼关的夫子与学子供应,而后才是潼关的县吏与官兵,最后才是他们这些杂役。
韩信也是杂役,不过他比寻常杂役好一些,能够坐在书库中,整理书籍。
不像李左车,他说不定在潼关城做着最苦最累的活。
要维持一座几十万人生活的城池,需要很多杂役,每天来潼关城杂役数不胜数,就这样也满足不了一座城的所需。
韩信又想到了粮食的问题,他很想去咸阳看看。
看看咸阳城的粮食是怎么调度,是如何让潼关城的这么多人都能吃饱。
今天过去之后,到了第二天,今天要进行第二场考试了。
在秦军的安排下,一队队参加考试的人有序前往考场。
韩信与往常一样跟着队伍。
依旧没有人敢说话,甚至放轻了脚步声。
考场外有人报名,按照报到的名字依次进入考场中,而后会有秦军带着你坐在座位上。
众人依次落座,而在四周巡视的秦军比之上一场更多了。
待卷子发下来,与上一次的卷子一样,卷子依旧三尺有余,也是二十道题目。
这一次的题目与上一次不一样了,这一次考的是地理。
涉及中原的江河湖泊与山川走势,甚至涉及耕种与气候。
毫无疑问,今天的题目是很难的,难到有些难以置信,很多人坐在考场内不停擦着汗水。
楚地的水患如何治理,涿县或南方的水患成因,洛水的治理方法。
已有人开始执笔开始书写了,还有人提着笔,不知该如何书写,有的人握笔良久,没有写下一个字,却又擦了擦手心的汗水,继续握笔想着。
直到黄昏时分,有人信心满满地搁下笔,有人一个字未写,有人只是零星写了一些,神情十分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