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和睦的冬天
第二百一十七章 和睦的冬天 (第2/2页)衡回来之后,要在宫里多住一些时日,也好让扶苏挑选一件贺礼送礼叔孙通。
这个礼不能重,也不能太轻,扶苏拿了一块令牌,这令牌上有太学二字。
建设太学的想法,早就有了雏形,现在的潼关依旧是一个大锅,这个大锅内有着各种各样的人。
但人才是需要挑选的,少年人们读书就需要有个晋升的地方,这个晋升的所在就是太学。
在潼关才学出众,就能够入太学。
进入太学的学子不一定要入仕,而是成为学士府的预备人选。
一个国家需要人才充沛,既需要不断选拔,也需要不断有人替补。
扶苏将这些想法写了一卷书,并且将刻有太学令的令牌放入一个包袱中,道:“田安,让人将这个包袱送去给叔孙通。”
“是。”
如果叔孙通答应了他会收下这令牌,以后太学的事交由他老人家来主持。
但他不答应,其实也没什么,叔孙通会想方设法将这块令牌还回来。
度过了冬至日,孩子们都年长了一岁。
二十九岁的扶苏来到了丞相府,昨天在极庙时,田安说有北方有军报送来。
父皇看了军报之后,就会让人把军报送到了丞相府。
扶苏坐在丞相府内,果然在堆放的文书中找到了从北郊送来的军报。
这卷军报是蒙恬送来的,他在军报上说起了韩信。
韩信见了蒙恬,并且说出他对马政的看法。
战马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的象征
韩信向蒙恬说出了要求,韩信觉得既然要养战马,他就需要一支骑兵来训练马匹,为此向蒙恬讨要兵马。
蒙恬问询对方训练战马的方法,韩信却不愿意说。
在军报上,蒙恬还说这个韩信言语迟钝。
这个评价倒是很有意思,大抵是在说他韩信说话吞吞吐吐,不愿意将具体的方法说出来。
给兵马可以,但这件事需要得到咸阳的确认。
并且韩信是少府令的御官,也就是自己这个少府令的人,需要自己同意。
扶苏在卷上写下了批复,给予韩信三百人,训练战马。
有时不用担心手下底下的人会有坏心思,至少稍稍放权,让他有足够的人手发挥他的本领。
写完批复之后,扶苏就让人将这卷军报又送回了北方。
眼看着面前还有一些其他文书,扶苏干脆也开始批复。
昨天是冬至日,今天的人们也都在庆贺,本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也只有公子扶苏会在这里忙碌。
不过今天需要批复的文书也就十余卷,公子很快就批复好了。
从丞相府回到高泉宫已是下午,皇帝不在的时候这咸阳宫诸多事都是公子扶苏在安排,不过事情到了高泉宫,最后也都是田常侍在安排。
更多的时候,扶苏都在给两个儿子讲课。
其实在外面,衡的状态是一边学,一边玩的状态。
回到宫里,衡就只剩下学了,而且是公子扶苏亲自教学。
有时就连夫人也会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
屋檐下,两个孩子并排坐,扶苏拿着一卷书正在讲着。
年纪还小的礼其实听不懂太多,他最多也只是旁听,有些道理也只有他们长大了才懂。
至于衡,其实他懂得也不多,扶苏只能告诉他身为秦的公子,平日里需要注意言行。
团结人是个很重要的本领,让朋友更多一些,让敌人更少一些,这是衡首先要学的事。
别的本领还不好说,对衡这个年纪来说,在外的同龄人玩伴有很多,团结人们的本领可以从孩童时期就开始锻炼。
再者说,可以从几人的小团体,开始锻炼。
衡道:“像司马欣这样的人要多一些吗?”
扶苏颔首道:“越多越好,一个的天赋是独一无二,可是一个勤勉的人能够影响一群人,让更多的人也能勤勉行事。”
衡若有所思点头。
扶苏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今天说的话不指望这两个孩子懂得太多,但希望他们能够在将来的生活,回忆起这些话,消化为己用。
冬至日之后的关中,大雪依旧。
衡在咸阳宫留了半月就离开了。
而就在关中的第二个大雪天,有关西北边防的军报终于送到了关中。
大秦的国事依旧稳定,每年这个时候,公子扶苏将这一年国事,做一个总结。
做完了总结之后,公子就会将总结好的国事写下来,送到丞相李斯的府上。
每每此时,丞相李斯就会让张苍来府上一叙。
朝野上下,公子扶苏与丞相,丞相与诸多大臣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和睦的。
……
PS:昨晚熬大夜通宵码字了,今天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过来,看来是真的上年纪了,让小张早休息一晚,等小张睡醒,争取将欠的更新全部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