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漏网之鱼?
第659章 漏网之鱼? (第2/2页)就算夏原吉在经济学这一道上属于天赋异禀,但他现在多少也算是个新兵蛋子,一些经验、阅历、对国朝整体经济情况的认知方面,依旧需要更加了解熟悉过后,才有可能答成这样。
“王景辉……”朱允熥的目光落在答卷最后的署名上,微蹙着眉头,若有所思地呢喃了一声。
同时在自己脑海中的记忆里翻找搜刮了一遍,还是觉得这个名字十分陌生——历史上并不出名。
他觉得有些疑惑:有这样眼界才学的人……在历史上留不下一丁点儿的姓名?这还真有些不合理啊。
不过朱允熥也没有过多纠结这件事情。
毕竟是金子并不一定总会发光。
谁也不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被埋没的人才,有些人或许真的惊才艳艳,可就是时运不济也未可知。
朱允熥转头看向马三宝问道:“三宝,这个王景辉是何出身和身份?是否在朝中任职?”
马三宝一边研磨,一边应声答道:“回陛下的话,此人身上并无官身,劳作于家中的田亩种粮糊口,却也不辍读书。乃是耕读传家的普通闲散人。”
朱允熥点了点头,对于这个回答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元末至大明建立之初,中原百姓都受战乱之苦,耕读传家怀有真正才学者的确不少,像被朱允熥一早就挖出来的王祯后人王应辛及其一族,便是如此。
他思索了片刻,对马三宝吩咐安排道:“三宝,你待会儿直接去传朕的意思,让他们直接拟旨,先封此人做个户部主事。”
“再去给这个王景辉、户部郁新、夏原吉他们传话,王景辉直接去户部,让郁新、夏原吉他们带着学习。”
“下次朕再给他们上课的时候,这个王景辉一起来。”
原本朱允熥是该立刻见一见的。
不过今天留下的政务属实不少,朱允熥也就暂且搁置。
而虽然此人的答卷的确令朱允熥十分满意,不过朱允熥并没有给他和夏原吉一样的殊荣。
毕竟现在只是看了对方一份答卷而已。
夏原吉的封赏一方面是他的确有才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历史已经替朱允熥验证过了,完全可以放心用。
但今天这个人,后世的历史记录里检索不到他。
朱允熥自然不会一下子给太大。
马三宝手里研墨的动作停下,将墨条放置在一边,拱手道:“是,奴婢明白了。”说完,便朝外面缓缓退去。
待马三宝离开,朱允熥再次嘀咕了一下这个名字:“王景辉……还真是一点没听过,与他这份才学相比,不应该呀。”
说完。
他的目光忍不住再次落在面前这份答卷上盘旋了许久。
心里总暗暗觉得……
有种说不上来的奇怪感觉。
可当他将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又细细捋了一遍,却又说不上来到底是哪里让自己感觉到奇怪。
好一会儿之后。
朱允熥才收回了目光,先把这份莫名其妙的感觉撇到一边,把重点放在了龙书案上堆积的诸多政务、奏疏上。
……
镇抚司衙门公房。
如今已经基本退出锦衣卫权力核心的蒋瓛,一如既往地认真处理着,被交到自己手头上的任务和公文。
兢兢业业地维持好一个「在新旧朝交替过程中,好不容易苟全性命还能有个不错的工作,拼命老老实实不惹事」的形象。
正当他勤恳工作的时候。
一份新的「公文」被下面的人送了进来,送公文的人给他使了个眼色道:“蒋大人,此事有些紧急。”
蒋瓛目光一凛,立刻会议。
直接放下自己手上正在看的那份,打开了这份刚刚被呈递上来的公文,随后面上露出一抹喜色,长舒了一口气。
这「公文」里传达的不是别的。
而是他近些日子苦心安排的事情总算落定了——按照朱元璋的吩咐,物色合适的人选,把朱元璋亲自写的答卷誊抄下来,借此打入内部的卧底。
不错。
这个卧底……
便是已经被朱允熥封了户部主事的王景辉了。
为此,蒋瓛等待了许久的时机,又暗中运作了许久,直至今日才终于成功。
其实朱允熥思路称得上是十分谨慎和周到的了……王景辉这个漏网之鱼按照常规道理来说,应当没有任何毛病才对。
可正经人谁会去想。
诶这个洪武皇帝没死,诶他还躲在棺材偷听了那么多天的墙角,早把正确答案听了去。他还刚好有蒋瓛这么个心腹,可以小心翼翼地悄悄动点小手脚……
而那份属于王景辉的答卷。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答卷:这相当于是朱元璋先听了一遍差不多的答案,又结合了自己当皇帝这么多年,对国家经济的一些理解,自然而然总结出来的答案。
这样的答卷当然能令朱允熥看了格外满意。
只是这答卷被一个无名之辈给顶替了去,再加上这答案的初始源头本来就是朱允熥本人,只不过是多了朱元璋的润色和加工,某种程度上来说,会给朱允熥一种莫名的似曾相识。
诸多因素下,所以朱允熥才觉得奇怪和违和。
只是这其中的因由。
太奇葩了。
也不怪朱允熥百思不得其解了。
「嗯?这个王景辉……办事速度还不赖嘛。」蒋瓛面上带着喜色,一边往下看下去,一边在心里暗暗赞赏道。
连他都没想到。
王景辉不仅真的得到了朱允熥的赏识。
还在今日就直接被带进了户部,连北平那边陛下关心的第二道考题答案都搞到手了。
看完手中情报,蒋瓛从旁边拿过来干净的宣纸,提笔将这最新的情况简单讲述说明了一番,又附上王景辉送过来的第二题答案、一份今日的号外报纸……以及其他重要情报消息。
将所有东西一道封存好。
蒋瓛递给面前来送公文的人:“送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