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因势导利
第40章 因势导利 (第1/2页)“其次。”陆北顾继续说道:“几十个、上百个,甚至数百个大商人,在分段买扑了开封以东军粮运输权之后,会通过水网,将东南、荆湖、江淮、山东的粮食,通过水路运到开封的西北专用军粮仓储存起来......而同样会有来自关中、两河或是中原的商人,为了获得西北发行[解盐盐钞],要么选择自行购买粮食运输到西北,要么选择自备车马,在交押金后从开封的西北专用军粮仓中接下粮食转运任务,再把粮食运到西北。”
“之所以制度设计上西北不需要分段买扑,是因为陆运与水运不同,从开封到洛阳再到长安,一路都是沿着‘黄河-渭水’南岸的官道笔直西行,只有这么一条路走,物资不需要复杂转运。而从东南运粮食则不然,粮食必须从荆湖、江南、两淮等地征集,物资需要通过水网进行复杂的分散转运。”
“此前‘折中法’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就是商人需要从产粮地千里运粮到西北前线,路上消耗太大,再加上西北私盐泛滥,以至于哪怕拿到了盐引,都无法弥补损失......但如果按照这种循环方法便不同了,不同地区的商人都只需要承担一部分路程的运输,运输成本因此大大降低。”
宋代“折中法”本质上跟明代“开中法”没什么不同,事实也证明了,如果让某个商人承担粮食的全程运输工作,那么没有人能承担得起,结果是要么政策废弛,要么改为实际上的分段承包。
赵抃这时候问道:“那两种盐钞设置兑换比例,目的是通过调节盐钞的比例,来达到增加或减少、加快或放缓对西北前线粮食供应的目的?”
“不错。”
陆北顾点点头,说道:“国朝商业发达,但商人同样有地域性,东南商人未见得真的会来开封把自己手里的[井盐盐钞]兑换成[解盐盐钞],西北商人也是如此。但若是朝廷需要给西北快速运粮,只要稍微上调兑换比例,自会有无数居中的商人为了利益趋之若鹜,到时候两端就会受到相应影响,而放缓运粮速度也是如此。”
有点烧脑,陆北顾并不清楚这两位大人物是否弄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这里的原理,说穿了也很简单。
先说实物,同样的一包盐,分别是四川井盐和河东解盐,它本身并不是等值的。
如果只有这么一包盐,那么是否等值其实无所谓,因为即便不等值,倒卖的差价也非常的小,而且运输成本也摆在那呢,根本没有任何千里迢迢去倒卖赚利差的必要性。
但如果不是一包,而是一百万包呢?
显然,利差与巨大的数量相乘,所得利益就已经非常可观了。
不过,还是要考虑到相应的运输成本。
——可如果不是堆积如山的一百万包实物盐,而是一沓盐钞呢?
那就只存在利益,几乎没有任何运输成本了。
实际上,这也是陆北顾根据史实所制定的策略。
历史研究资料上明确记载,随着盐钞发行量增加,大宋的盐钞很快就会突破“支盐凭证”的原始功能,在流通中具备货币属性,可折抵税赋、用于民间交易,甚至具备“飞钱”的汇兑功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