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下)
第七章(下) (第1/2页)这时,天色已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次仁卓嘎指着月亮说:“那么,我再问老法师,月亮和唐古拉山都在我们东方,那请问是唐古拉山离我们远,还是月亮离我们远呢?”其实,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晋元帝问他的儿子晋明帝: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说太阳远,因为他听说从长安来的人,没听说从太阳来的人。
元帝觉得明帝非常聪明,第二天,元帝在朝堂上又问明帝同样的问题,可明帝回答和昨天截然不同,他说长安远,太阳近,太阳抬头就能看见了,长安看不见。
其实,这是个空间和概念互换的题目,你说什么都对,说什么都不对。
金顶大门前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伙瞪大了眼睛看扫地喇嘛怎么回答。
扫地喇嘛不慌不忙地说:“这是个空间和概念互换的问题,早在两千年前就让一个小孩回答了。不过我的回答还是和刚才一样,就是‘眼是人之窗,心是人之床’,主任,你的心在唐古拉山就唐古拉山近,心在月亮就月亮近。”扫地喇嘛回答引来一阵掌声,大伙都佩服老喇嘛的学识渊博、机智过人。
扫地喇嘛意犹未尽,他指着月亮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物体和自然现象都有一定假象,一些事物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论证才会有答案,”扫地喇嘛指着月亮说:“大家看今夜的月亮是圆的,可为什么我们说今天是半月呢?”扫地喇嘛问题一抛出人们就开始议论了,一个年轻人说:“是呀,月亮明明是圆的,却说是半月,是月亮绕地球转了半圈吗?”一个上年纪的人说:“年轻人说得对,月亮绕地球一圈是一个月,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天天发生变化,今夜我们看到的大月亮,是因为太阳光没有被地球挡住。”扫地喇嘛说:“这位老哥说得对,今夜地球没有挡住太阳的光,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大月亮。”扫地喇嘛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没有太阳的光照射,我们就看不到月亮,那就说明了月亮是不会发光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有光亮呢?”扫地喇嘛看了一眼顿珠继续说:“我们看到的月光就像你们说,这姑娘的衣服是她偷的一样的概念,明明月亮不会发光,我们却看到了光,那你们能说姑娘穿衣服是偷的吗?”次仁卓嘎:“老法师,她说她叫顿珠,可身份证的名字是曲宗,不是她偷的是哪来的?”顿珠刚要辩解被扫地喇嘛拦住了:“这就更能说明,衣服不是她偷的,或许是她捡的或者是其他原因,还是那句话,凡是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扫地喇嘛见众人不语继续说:“早在两千年前的庄子在一段论述中是这样说的没有与我相对的一面也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也就不会有与我相对的一面。也就是说所有是非和争辩也是相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参照物,比如:在没有我们人类前,就不会分出天与地,平原和山峰,小溪大河和江海湖泊的,月亮也不会分出初一和十五。有了我们人类后,我们才分辨出一年和四季,日出与日落,正与反,美与丑,爱与恨,善良与邪恶。还有月亏则满,月满则溢,这些东西看似是自然现象,其实是给我们指出了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我们的大贤们经过几千年的论证才达到结果。”扫地喇嘛的佛法哲语让顿珠听的入迷了,特别是扫地喇嘛舒展的动作和温温和雅的语气,让顿珠想起仓央嘉措在龙湾潭和喇嘛们辩法的情景:仓央嘉措站在菩提树下手舞足蹈、声高语浅,用经文和事实相结合告诉人们佛法的博大和慈悲,他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旁征博引,将十几个喇嘛辩的哑口无言,赢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