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千古圣君,徳比尧舜,功盖三皇!
第二百七十八章 千古圣君,徳比尧舜,功盖三皇! (第2/2页)其中,人口和疆域,从南征大胜的那一刻,基本上就已经定下了结果。
钱财的损耗,却是截止官家入京,方才有了相应的一些支出统计。
这主要是在于,大胜归来的“沿途巡视”过程也得损耗大量的粮草。
表面上,南征耗费五六十日就取得了胜利。
然而,实际上的运转期限却是从一月至八月末,也就是二百四十天左右。
并且,这一期限还在不断的延长!
但凡一日屯兵交趾,就一日涉及粮草的长途运输。
无非在于,屯于交趾的五万大军,其粮草可从交趾适当补充一二,消耗较真正的长途远征要更低一些而已。
约莫半炷香左右,文书传回江昭手中。
几位内阁大学士,面色都有些凝重。
四百五十余万贯!
这是十万大军南征的耗费,主要囊括了粮草消耗、军械消耗、后勤开支,以及奖赏、抚恤几部分。
其中,大头的开支是粮草消耗、奖赏、抚恤三部分。
南征的粮草,并非是从京畿征调,而是从偏向于广南西路方向的几大产粮地——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征调,以便于减少运输损耗。
就运输路程而言,平均也就六七百里左右。
饶是如此,粮草损耗也达五成左右,累计消耗三百万石,合一百七十余万贯钱。
至于奖赏,主要就是官家誓师时许下的承诺:
斩首一级,赏钱二十贯。
斩首三级,赐田二十亩。
斩首十级,赐田百亩,免税三年,立升三级。
一般来说,百姓一年的劳作也就三四贯钱,手工匠人大概是七八贯钱左右。
斩首一级,赏钱二十贯,便抵得上两三年的劳作,也就怪不得有鼓励士气的作用。
关于奖赏的消耗,经统计是一百万十万贯钱财、六千余亩田地。
抚恤,也即阵亡抚恤金。
关于抚恤金,士卒阵亡的抚恤费是一次性结清一十贯钱,小指挥官为百贯钱,将领名义上是两百贯钱,但上头基本上都会额外赏赐一些田地、钱财,甚至有可能追赠官职,追封子嗣。
这一部分,经枢密院、户部、兵部统计,合三十余万贯钱。
一次南征,耗费足足四百五十余贯钱,也就怪不得一些不思进取的皇帝选择“岁币”、“岁赐”,以求取和平。
毕竟,一年的岁币、岁赐,也就百万贯钱左右。
相较于战争来说,耗费无疑是相当之低,且相当具有性价比。
“可有疑虑?”
江昭垂手,向下望去,淡淡问道:“若无疑虑,江某便执笔披红。”
“元某无疑虑。”
“亦然。”
“张某亦然。”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点头。
这种大规模的汇总文书,可能偶有一定的小贪,但基本上都是惯例,但凡不是贪得太狠,就不必为之深究。
“其二,为枢密院、工部、银行上呈,关于石见银矿的提炼量,已是有了结果。”
文书传下去,江昭徐徐道:“截至目前,熙丰五年提炼量为一百一十三万斤。”
“为安抚勋贵,却是得以三七分成,拨去三十三万九千斤。余下的七十九万一千斤,皆是存入银行。”
石见银山的开采,并不是说年末才会有结果。
事实上,自福州至东瀛,其航行通常得考虑季风的影响。
一旦利用好季风,短则六七天,长则二三十天,就可实现通航。
反之,逆着季风走,非但得事倍功半,甚至还可能有翻船的危机。
大周、东瀛二国一向都不乏交流,相关的航行规律总结,也算是较为透彻。
一般来说,都是九月、十月趁着西北季风返航。
上一次,顾廷烨渡海东瀛,提炼了五十七万斤白银,就是十月返航。
这一次,或许是将门勋贵急于知晓开采银山的效益,却是九月就已返航。
几位内阁大学士,观阅着文书,相继点头。
“可。”
“亦可。”
三十三万九千斤白银,也就是五百四十万贯钱。
要是拨开半年长途运输粮草,以及一系列生活物资的耗费,估摸着一年也就盈余四百万贯钱。
这一部分钱,并没有太多可争议的地方,属于是必须拨下去的钱,以此安抚将门勋贵。
“其三、云州通判盛长柏传来消息,说是辽国征调粮草,似有异动。”
江昭摆手,沉声道:“恰好,占城稻已于六月收割,就让户部的人继续征调粮草吧。”
“又有异动?”
文渊阁大学士元绛面色微变,惊道:“耶律洪基才吃了败仗不久,竟然又敢南下?”
东阁大学士余靖摇着头,皱眉道:“这是要殊死一搏,赌一赌国运啊!”
其余几人一怔,旋即面色微沉。
近来,不乏一些“圣君”、“圣相”的歌功颂德。
这样称颂之词,肯定是有点夸张。
但,由此观之,也可见官家与大相公这一对组合究竟是何其的不凡。
可以说,但凡是真正有点见识的人,甚至是没见识的人,都可窥见大周国力正在一步一步的“逆势”上升。
西夏、辽国的国力都在下降。
唯独大周,却是切切实实的国力飞速上涨。
这一切,自是得归功于变法革新。
自从熙丰开边、燕云拓土以来,大周已然有了成为三国之中“第一”的趋势。
不难预见,一旦变法继续实行下去,三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直到大周碾压辽国、西夏,实现大一统。
而今,耶律洪基俨然也是察觉到了这一趋势,有意强行打断大周的国运。
这也是其最后的机会!
一旦功成,继续三国鼎立,辽国仍然强势。
一旦失败,辽国绝对会越发元气大伤。
甚至于,耶律洪基都有可能皇位不保!
“倒也有魄力。”文华殿大学士唐介面色凝重的说道。
“自治平四年以来,熙丰拓边、燕云拓边、交趾灭国。”
江昭沉声道:“短短六年,三次国战!”
“料来,这是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
“要做好长期征战的准备。”
“无论是辽国、西夏、亦或是交趾、大理、东瀛等国,都得一一严加防范。”
“若胜,自可休养生息。”
“若败.”
江昭并未接着往下说。
几人皆是了然,连连点头。
这一次,是真正的涉及国运的一战!
几句话点到为止,江昭沉着脸,拾起了置于角落的文书,向下注目过去。
目光,注视着韩绛、元绛二人,直把两人看得心头发毛。
几位内阁大学士,齐齐注目过去。
除了东阁大学士余靖以外,其余几人都有些惊疑。
这是大相公置于角落的文书,也是惹得其微怒的文书。
要知道,就连辽国意欲南下都未曾让其微怒,这一道文书,究竟记载了什么?
江昭沉着脸,紧紧的盯着韩绛、元绛二人: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