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函谷智斗:藏锋破势定乾坤
第299章 函谷智斗:藏锋破势定乾坤 (第2/2页)次日卯时,天色微亮,楚怀瑾已在城外点兵。二十五万大军分列整齐,粮草车、投石机、强弩营依次排开,绵延数十里。楚怀瑾身着银甲,腰间佩剑寒光凛冽,正亲自检查粮草清单,指尖划过“粮草三月备”的字样,眸中战意更盛——这一战,不仅要赢,更要让百姓再无战乱之忧。
“大将军,所有粮草已装车,足够支撑两月战事;神机营的新制投石机也已调试完毕,射程比旧款远三成!”副将前来禀报。
楚怀瑾点头,目光扫过军阵:“传令下去,大军行进务必保持阵型,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不得扰民,三日内必须抵达函谷关与摄政王会师!”
“遵命!”
号角声起,二十五万大军缓缓开动。楚怀瑾勒马立于高处,望着先锋军远去的方向,又望向京城宫墙的位置,心中默念:“陛下放心,怀瑾定护大乾无虞。”他知道,自己不仅要输送粮草,更要为先锋军筑起坚实后盾,这场仗,关乎大乾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分差错。
此时的函谷关下,秦王嬴烈的大军已开始攻城,投石机砸在关墙上,震得土石飞溅。而楚凡的先锋军正星夜兼程,距离函谷关仅剩一日路程;楚怀瑾的后援大军也已过了黄河,粮草器械源源不断向西输送。
京城皇宫内,女帝立于舆图前,指尖在“函谷关”与“咸阳”之间划过,眸光深邃。她知道,楚凡与楚怀瑾一锐一稳,双剑合璧,定能与秦王形成对峙,而这场战争背后,那“飞逝灵地崩塌”的秘辛,或许才是解开棋局的关键。
大乾的烽烟已起,函谷关的厮杀即将拉开序幕,而这场棋局的走向,正随着两支大军的西进,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行军途中,楚凡攥紧了天机阁送来的军情密报,指节泛白。“五十万秦军连破十关,靠的不是兵力,是权谋。”
他将密报拍在案上,对身旁的林莉和夜无咎,“传我令,你们率十万精锐守函谷关左翼,我带三十万主力屯右翼,三日之内必须会师——记住,秦军善‘借权’,我们需先破他的势。”
此时的秦王军营内,嬴烈正将十关捷报誊抄三份:一份送呈太庙,言“赖先祖庇佑,天威所至”;一份快马送抵朝堂,称“皆赖丞相调度粮草、太尉督造军械”;最后一份悬于营门,昭告全军“每斩一敌,赏银十两,功名录于皇家史馆”。
楚怀瑾派去的细作回报:秦军士卒炊灶烟火旺盛,甲胄鲜明,连伤兵都有专人照料,营后屯田地里新麦已熟——正是《武侯兵要》“开屯田以足粮,设匠坊以备甲”的自固之术。
“他在借君权稳军心,借朝堂之力固后勤。”楚凡盯着细作绘制的秦军布防图,指尖叩击桌面,忽然冷笑:“那我们就断他的‘借势之源’。”
当夜,他密令细作潜入咸阳,散布“丞相私通楚军”的流言;又遣死士夜袭户部粮仓,纵火焚粮——嬴烈想借朝堂之权为盾,他便先搅乱这面“盾”的根基。
此时,林莉与夜无咎率领的十万援军早已抵达关外扎营,却被楚怀瑾以“未得会师令”拦下:“援军需听中军调度,不得擅自行动。”林莉虽急,却也只能按兵不动,帐内气氛因这道军令添了几分紧绷。
函谷关下,秦军连日挑战,箭矢甚至射到了城楼之上,楚军却始终紧闭城门。
楚怀瑾按捺不住,闯进中军帐:“三十万先锋加林莉十万援军,足足四十万对他五十万,兵力相差无几!再不出战,士兵们都快憋疯了,士气要泄了!”
楚凡却指着关外秦军阵前的粮车,示意他细看:“你看那些粮车,帆布下露的是饱满新麦,而非陈粮——嬴烈这是在炫‘粮足’,是《武侯兵要》‘藏锋篇’的反用,故意露三分锐气,就是诱我们出战。”
果然,三日后秦军突然后撤三十里,营中竖起“粮道被断,暂退休整”的木牌。嬴烈在帐内翻看《武侯兵要》:“兵强而示以弱,让楚凡以为我粮尽。”他算准楚军会趁机追击,早已在两侧山谷布下伏兵,只等楚军入瓮。
但楚凡并未上当。他登上城楼,见秦军后撤时旗帜不乱、甲胄齐全,冷笑:“若真粮尽,怎会带全甲胄?这是‘示怯而藏锋’。”
他反而下令“开仓放粮,犒赏三军”,让士兵在城头饮酒作乐,故意让秦军细作看见“楚军粮足心稳”。
秦王叶嬴烈在山中等了三日,不见楚军追击,反倒听闻楚军“粮库盈满”的消息,伏兵士气渐泄——藏锋不成,反被识破,秦军的“诱敌之势”先乱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