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借势谋局:西南风动,人心暗藏
第301章 借势谋局:西南风动,人心暗藏 (第1/2页)秦王叶嬴烈在高台上看得目眦欲裂,厉声喝道:“慌什么!不过是楚凡的诈术!谁敢后退,立斩不赦!”
他拔剑直指前排士兵,可话音未落,浓烟中已传来楚军的呐喊:“秦军家眷在我手,不降者明日收尸!”
这声喊像针一样扎进士兵心里,前排队列竟真的开始松动,有人悄悄往后挪脚,连弓弩手都下意识放低了箭矢。
楚凡在浓烟后看得真切,天机剑一挥:“救怀瑾!”
一万骑兵如蓄势的猛虎,借着烟幕掩护猛冲谷口。
楚凡亲自断后,玄色披风在火光中翻飞,天机剑划出冷冽的弧线,但凡敢上前阻拦的秦军士兵,非死即伤。
他故意将剑法使得大开大合,每一次挥剑都伴随着震耳的呐喊:“挡我者,咸阳家眷同罪!”
秦军士兵本就心有顾忌,见楚凡如此悍不畏死,更是不敢硬拼,阵型瞬间被撕开一道缺口。
楚凡一眼望见被困在核心的楚怀瑾,高声喊道:“怀瑾!跟我走!”
剑光劈开最后一道阻拦,他一把抓住楚怀瑾的战马缰绳,两人一左一右,踏着秦军溃散的阵脚向外突围。
叶嬴烈在高台上气得浑身发抖,却眼睁睁看着楚军冲出谷口——烟幕未散,军心已乱,此刻追击只会自损更多,他攥紧拳头,指节泛白:“楚凡!你给本王等着!”
秦军士兵见状,果然慌了神——谁也不想自己家人遭殃。叶嬴烈想喝止,却发现前排士兵已开始后退。楚凡抓住这破绽,天机剑一挥:“救怀瑾!”一万骑兵如尖刀般插入谷口,楚凡亲自断后,剑光所过之处,秦军士兵无人敢挡。
救出楚怀瑾后,楚凡并未恋战,而是下令“全线后撤”。楚军边打边退,沿途故意丢弃粮草、军械,甚至连楚凡的“帅印”仿制品都扔在了路上。叶嬴烈见状大笑:“楚凡果然是强弩之末!追!”秦军士兵见楚军“溃不成军”,越发骄纵,阵型渐渐散乱。
“我们明明能打,为何还要退?”楚怀瑾不解,捂着伤口问道。楚凡擦拭着剑上的血迹,冷笑道:“叶嬴烈学‘控势’,以为追杀溃兵是‘势强’;却不知我这‘退’里藏着三招:一退诱敌深入,二退耗他锐气,三退等他露出破绽——这是‘藏锋篇’的变招,看似节节败退,实则在攒反杀的势。”
果然,秦军追了三日,粮草渐尽,士兵疲惫不堪,阵型早已混乱。楚凡算准时机,在黑风谷设下埋伏:谷两侧埋伏弓箭手,谷中铺满干草,只等秦军入瓮。当叶嬴烈带着先锋营冲进谷中时,楚凡一声令下:“放火!”
刹那间,火箭齐发,干草燃起熊熊大火,秦军退路被断,前有火海,后有追兵,顿时崩溃。叶嬴烈这才明白,楚凡的“节节败退”根本不是败,是用空间换时间,用示弱藏杀招——自己学了“借势追击”,却没学“见好就收”,最终把“胜势”追成了“死局”。
楚怀瑾看着秦军在火海中挣扎,终于读懂楚凡的用兵之道:“原来‘退’不是输,是为了让对手在‘胜’中迷失,在‘追’中耗尽——这才是《武侯兵要》‘不败’的真谛!”
楚凡望着黑风谷的火光,轻轻合上兵书:“叶嬴烈只懂‘乘势而进’,却不知‘遇挫则退’也是智慧。真正的控势,不是永远向前,而是该退时能全身而退,该进时能一剑封喉。”
这一战,楚军虽折损兵马,却保住了根基;叶嬴烈虽胜了一时,却把“骄势”变成了致命的破绽——兵要之争,从来不是看谁杀得狠,而是看谁能在“退”中藏势,在“败”中留生机。
这波楚凡绝对是“救援界的天花板”,哪是什么送人头,分明是用一万兵撬动了整个战局的“控势大师”!
黑风谷火光未熄,叶嬴烈正懊恼错失斩杀楚怀瑾的良机之际,忽闻中军来报:“晋王率二十万禁军至潼关二十里外前来支援,令您暂缓进攻。”他猛地抬头,帐外已响起“晋王千岁”的山呼。
晋王叶嬴胜自从战败后,就逃往秦地,先是伪装成谋士在秦营中偷师吸取经验,后来躲过追捕风声,依靠提前转移至晋地的财力,成功重新招兵买马。他虽然谋略不足,财力却充沛、粮草充足——他与秦王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秦王排行老九,他排行老八。
此次,晋王奔赴前线支援秦王,这盘棋瞬间从“楚秦之争”演变为晋、楚、秦三方博弈的局面。
叶嬴胜身着鎏金铠甲,立于高台上,锐眸扫过函谷关方向的硝烟,声音清冽如冰:“九弟连破十关,威风得很。”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叶嬴烈身后的残兵上,“但五十万大军折损过半,还让楚凡以一万救走楚怀瑾,这‘势’,怕是有点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