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迁都许昌
第二十九章 迁都许昌 (第1/2页)第二十九章迁都许昌
公元195年春,洛阳太守府内,曹操端坐在书桌旁,若有所思。
荀彧迈着沉稳的步伐,恭敬地来到曹操面前,低声禀报道:
“主公,人已带到。”
曹操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董昭身上,不禁脱口赞叹:
“阁下果然如文若所言,肤色仿若天人。
只是当下洛阳饥荒肆虐,满城百姓皆面露饥色,形容憔悴,而公仁你却面色红润,气息沉稳,不知阁下是如何做到的呢?”
董昭谦逊地拱手回应:
“多谢主公夸赞,在下不过是平日里饮食清淡,稍加研习了些养生之道罢了,不足挂齿。”
二人正交谈间,许褚脚步匆匆,急切地闯入曹操的书房,大声说道:
“主公,方才探得有一支兵马朝东而去,不知究竟是何人统领,俺已即刻派人前去打探。”
董昭略作思索,神色笃定地说道:
“依我推测,那大概是李傕的旧部韩暹以及白波军的杨奉。
明公您来到洛阳,声威远扬,他们心中有所忌惮,故而匆忙撤离。”
曹操微微皱眉,面露疑惑:
“他们为何如此慌张?难道是对我心存疑虑?”
董昭安抚道:
“此二人皆是有勇无谋之辈,行事鲁莽,明公不必将他们放在心上,无需为此费神。”
曹操微微点头,看向许褚,吩咐道:
“许褚,你先下去吧。”
待许褚离开后,曹操又将目光转向董昭,问道:
“公仁,你可知李傕、郭汜二人如今下落何处?”
董昭自信满满地回答:
“他们如今失去天子庇佑。犹如丧家之犬,依我看,要不了多久便会被主公一举擒获,实在无需挂怀。
以主公之雄才大略,此二人不足为患。”
曹操颔首表示认同,接着说道:
“公仁所言极是。那对于当下这错综复杂的朝廷局势,公仁又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董昭目光深邃,缓缓说道:
“明公虽是以义军之名,仗义前来平乱,匡扶汉室,但朝中百官人心各异,想法不一,未必会全然信服于您。
倘若明公一直留在洛阳,恐怕会生出诸多变故,徒增麻烦。
依在下之见,当务之急是及时将天子移驾至许昌,此乃上策。
许昌地势优越,粮草丰足,更利于主公成就大业。”
曹操面露忧虑之色,轻叹道:
“但此刻提出迁都,百官定会反感抵触,他们久居洛阳,故土难离,且对迁都之事心存疑虑,这该如何是好?”
董昭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明公心里应当清楚,若要成就非凡之事,便要有非凡的举措,不能因循守旧。
我期望明公能早日下定决心,当断则断。此事虽有困难,但并非无法解决。”
曹操闻言,爽朗大笑:
“哈哈哈哈哈,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只是如今杨奉带兵离开,不知在何处埋伏,意图不明,且百官皆在洛阳,若仓促迁都,我着实担心会引发哗变,局面失控啊。”
董昭从容不迫地说道:
“这并不难解决。
明公可先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地送与杨奉等人,以安抚他们的情绪,稳住他们的军心。
同时,提醒诸位大臣,让他们知晓京师如今粮食短缺,库存告急,实难久居。
若将天子车驾迁往许昌,许昌靠近鲁阳这一产粮区,便于转运粮食,如此一来,至少能保证公卿大臣们衣食无忧,有饭可吃。
如此安排,这些公卿大臣想必都会支持主公迁都之举,毕竟这关乎他们自身的利益。”
曹操感激不已,诚恳说道:
“多谢先生指教,若我日后成就大业,实赖先生今日不吝赐教。
先生之高见,犹如拨云见日,让我茅塞顿开。”
董昭拱手作揖,恭敬说道:
“主公乃当世难得的能臣,雄才大略,有勇有谋。
望主公把握这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下就先行告辞了。”
曹操见荀彧一直未发言,便转头问道:
“文若为何一言不发?
我还想听听你的看法。
此事关系重大,你但说无妨。”
荀彧诚恳地回答:
“董先生所言,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实在令人难以反驳。
迁都许昌,确有诸多益处,可解当下之困局,还望主公深思。”
曹操点头,说道:
“好,等会儿你去将众谋士都召集过来,我们秘密商谈一下迁都事宜。
此事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泄露风声。”
荀彧领命道:
“这就去办。”
会见众人之后,众谋士纷纷建议迁都,至此,曹操终于下定了迁都的决心……
次日清晨,洛阳城门外,天子和一众文武随军启程。
曹操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心中却暗自思忖:“
马上就要出发了……这一路上必定危机四伏,天子乃国之根本,若有任何闪失,一切可就都付诸东流了……
此次护送天子之行,容不得半点差错。”
曹操环视诸将,高声说道:
“想必你们都已得知,韩暹和杨奉刚率其党羽离开了洛阳,他们狼子野心,极有可能在附近设下埋伏,意图对天子车驾不利。
如今,可有谁愿意主动请缨,去追踪他们的行踪,为我军及时报信,确保天子安全?”
满宠闻言,立刻出列,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地说道:
“主公,就让我去吧。
恰好我的同乡好友徐晃还在韩暹军中。
徐晃此人,骁勇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
若我能寻到他,定将其引荐给主公,为您效力。”
曹操面露欣喜之色,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点头道:
“好!若你能为我带来如此可靠的人才,立下此等大功,必有重赏!
我曹操向来赏罚分明,绝不会亏待有功之人。”
满宠感激地说道:
“谢主公!”言罢,他翻身上马,双腿一夹马腹,骏马嘶鸣一声,疾驰而去,很快消失在军阵之外,只留下一路飞扬的尘土。
曹操看着满宠远去的背影,大声下令:
“其余人等,随我出发!务必保持警惕,不可懈怠,全力保护天子车驾!”
大军浩浩荡荡地行进,队伍绵延数里。
不知不觉已至中午,烈日高悬,酷热难耐。
此时,远处传来满宠的呼喊声:
“主公!我们回来了!”
众人望去,只见徐晃紧跟在满宠身后,二人策马而来。
徐晃身姿矫健,气宇轩昂。他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恭敬行礼道:
“末将徐晃,拜见大人。”
曹操打量着徐晃,目光中透着审视与欣赏,问道:
“你便是徐晃?”
徐晃挺胸抬头,朗声道:
“正是在下,徐晃,字公明,此前曾追随杨奉将军保护献帝东归。
一路上历经艰险,只为护圣上周全。”
曹操脸上露出赞赏的神色,点头说道:
“快起来,能弃暗投明,转投我军,实属难得,值得称赞。
我曹操帐下,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徐晃谢道:
“谢大人。大人,韩暹和杨奉已发觉我离开,必定恼羞成怒,此地不宜久留,恐有危险。
他们定会派人截杀,我们需尽快赶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