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章 把发动机踩爆了
第一卷 第2章 把发动机踩爆了 (第2/2页)这份冤屈,必须要洗清!
李干看着林光明,声音很低但很坚决,“林主任,既来之则安之,我一定会履行好试飞员的使命。”
林光明闻言顿时激动得要跳起来,连忙说,“明天就要试飞气动布局,没有办法,后天开始时连续不断地降雨天气,时间实在是耽搁不起了。”
李干好一笑,“现在飞都没问题。”
……
次日一大早,飞行员值班室。
飞行服、飞行头盔,都是厂里现成的。
李干挑选尺寸合适的装备上,紧接着拿起了歼-7出口版的相关情况和试飞进度表仔细看了起来。
歼-7是米格-21的东大仿制版,这款战机的辉煌却是仿制版歼-7创造的。
在长期使用中,空军发现这款战机很优秀,于是就有了大量的改进型,一直改到2010年还出了一款最终版本G型。
而从这款战机研发出来的次型机枭龙,更是世界有名的三代半轻型战机,物美价廉,物超所值。
东大工程师仿制了米格-21后,部队基于战场情况变化提出“加强低空低速性能”的改进要求,101所做出了一项创造性的启动布局改进——双三角翼。
也就是当前歼-7出口版项目总师宋文忠操刀改进出来的01号原型机。
两个三角形不重合叠加而呈现出来的形状,便是双三角翼。即在原来的三角翼基础上,在机翼前襟翼设计一个折角,后襟翼对应处也设计一个折角,如此就在三角翼的最小的角区域,又形成了一个三角。
效果就是改变展弦比,改善了低空低速性能。
李干现在要试飞的就是这样一款战机,重点测试启动布局改变后,前缘襟翼的性能。
所谓前缘襟翼,是可以上下活动的襟翼,就好比跑车后尾箱上的能够收放的尾翼。
起飞的时候抬起与主翼呈钝角利于抬头,降落的时候放下和主翼呈锐角利于压住机头,改善了歼-7这种高空高速战机的起降性能。
没有前缘襟翼,歼-7的起飞和降落滑跑距离通常会超过700米,并且转弯半径也会大一些。
前缘襟翼被折了一个角,战机起降和飞行性能肯定会受到影响,究竟是什么影响,不知道。
研发团队不知道,生产车间不知道,谁都不知道。
于是有了试飞员,需要试飞员把飞机飞起来,通过一系列的飞行动作来找出这个影响音速以及影响的程度。
毫不夸张地说,一款新型飞机能不能拿到“上天”的资格证,最后一道关卡就是在试飞员这里。
试飞员都是万里挑一的,无法通过他们的测试就无法定型,永远都到不了用户手里。
而驾驶一款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飞机升空,那是拿命在测试,所以说,试飞员每一次升空,都是在和阎罗王掰手腕!
三十多分钟后,李干坐在了01号原型机的飞行座舱里。
同样老旧落后的仪表台,和他穿越前接触的战机相比,就是老捷达和满屏都是电脑的电动汽车之间的差别。
他熟练地活动尾翼襟翼、垂翼襟翼、前缘襟翼。
地勤人员:???
这是什么操作?
他们并不知道,李干这种习惯是来自于后世,在起飞之前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检查至关重要的几处活动襟翼的状况。
要知道,飞机的转向、起降靠的就是这几个部位,说白了,就跟汽车的车轮一样。
反而有轮子的起落架没有汽车车轮的作用。
“洞幺准备完毕,可以起飞。”李干检查了每一个仪表,确认没有问题后,向塔台报告。
塔台指挥员都傻了,我这还没下命令呢,你反而跟我说“可以起飞”?
倒反天罡!
实际上双方都没错,只是李干习惯用上了后世的方式和语术。
是时代的差别,也是指挥理念的差别。
现在的指挥理念是,地面指挥命令为主,命令到,飞行员执行。
但是,到了后世则是反了过来!
因为天上的飞行员最了解实际情况,地面指挥员能看到的只是雷达显示屏上的信号。
211厂调查组以李干不遵守塔台指令为由给他处分,主要依据就是飞行员必须要遵循地面指令行事。
塔台指挥员被李干噎了一下,不过还是按照专业素养继续往下进行了,他下令,
“洞幺可以起飞,起飞后向东转向,保持航向三十度飞行,听令调整航向。”
李干微微愣了一下,立即明白了塔台的意思。
这种保姆式指挥,他自打从航校下部队后就再没有接触过了,只有在航校新训的时候听过。
显然,又是时代的特点。
“洞幺明白。”他踩死刹车,油门杆推到最前面。
01号原型机那台WP-7涡喷发动机爆发出极为刺耳的轰鸣声。
地勤人员:!!!!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踩着刹车开加力蓄能的试飞员,这可是未定型的战机啊,这么干非常危险!
“危险啊!”机务队长冲着01号战机大喊。
李干怎么可能听到?
他把刹车一松,战机猛地向前冲,那推背感可比歼-8厉害多了。
就这个feel,爽!
歼-7出口版01号原型机在跑道上加速滑跑起来,眼看着就要拉起机头起飞爬升了。
塔台上的人却看到战机的速度突然慢了下来,继而发动机舱部位扬起一股黑烟……
哪来的试飞员啊,把发动机踩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