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6章 杀回211厂
第一卷 第16章 杀回211厂 (第2/2页)“101所那几个泥腿子设计师,他们能搞出什么东西出来?”
“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每逢大事有静气,遇事要冷静。主动权一直掌握在我们手里,没有什么恐怕。”
助理低头称是,忍不住说,“老师,有几句话,我不吐不快。”
武达民看着最得意的学生,温和地说,“你是我最看重的弟子,有什么不敢跟老师说的,畅所欲言。”
助理组织了一下语言,沉声说道,“歼八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机身拉长后导致的配重失衡,从而导致空速不代表。我觉得宋工此前提出的方案是比较合适的,采取他的气动布局方案进行调整,相信是能够满足空军提出的指标要求的。”
提到宋文忠,武达民的脸色就很不好看了。
武达民是1913年生人,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大学教授,祖父是晚清秀才,书香家庭,江南世家。他今年已经65岁。
而宋文忠,今年才四十五岁,十四岁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推荐到航空工业学校读书,是新东大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飞机设计人才。
在武达民这帮人眼里,宋文忠这批人就是泥腿子,无任何底蕴可言。
甚至就基于这样的歧视,宋文忠提出的多种方案,都被武达民毙了,武达民作为211厂飞机设计所所长、总设计师,生杀大权在他手里。
宋文忠不是主动申请调到985厂的,而是武达民授意下面使绊子,把他给排挤出去了。
军人出身的宋文忠信仰坚定,困难再多,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为新东大航空事业做贡献。
可惜,211厂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此时,助理提起了宋文忠的方案,武达民就像是被一根刺扎到了心里一样,非常的不舒服。
助理也不知道是看不出武达民的情绪变化,还是他真的不吐不快,他继续说,“姚师叔的涡扇-6搞了整整十年,现在还停留在地面测试阶段,而且地面开车运行时间只有一百多个小时。老师,其实大家都知道,歼八是等不了涡扇六的。”
“宋工提出用涡喷-13P,这是很成熟的方案,两台涡喷-13P的推力,能满足空军提出的2.5马赫的最大平飞速度指标。下面就是气动布局调整的问题。”
武达民听不下去了,愠怒道,“行了。老姚的涡扇-6是对标西方各国第三代涡扇航空发动机的重大项目,我国技术底子薄弱,搞个十年八年没能定型,那是很正常的。”
“按照你姚师叔的计划,五年内定型没有问题。发动机是飞机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为先进发动机等上三五年时间,完全是值得的。”
助理面带苦笑,不再进言了。
他知道,再怎么说,也劝不动固执的老师。
涡扇-6这个项目,国家每年大把大把经费往里面扔,整整十年过去了,就算是再差,也应该到了装机试飞阶段,然而实际情况瞒得过外行人,瞒不过他们内行人。
整整十年,涡扇-6样机只进行了一百多个小时的地面试车!
不是该发动机项目总设计师姚兆林不想继续试车,而是涡扇-6的样机居然在试车的时候平均每三个小时就会出现一次故障!
这种发动机,敢装在飞机上吗?
这种发动机,五年内能定型吗?
要知道,航空发动机要达到定型标准,必须要装上飞机实实在在地飞上几百个小时,而且在地面要做全寿命试车——持续不断地运转,如果设计寿命是1000小时,那就要连续不断运转1000个小时。
涡扇-6距离这个阶段还远着呐!
“小翟,你去晨光厂看看,有情况及时跟我汇报。”武达民说。
翟助理连忙问,“老师,我该怎么做?”
武达民说,“晨光厂是我们的主要配套厂,你是我的助理,过去那边检查歼八项目的零配件生产情况理所当然。不要和调查组正面接触,可以侧面打听一下调查情况。”
“另外,跟沈杰说,他们厂的生产任务,是要依靠211厂来完成的,有些事情,该主动站出来就得站出来。”
翟助理心底微微一震,老师又要把替罪羊推出去了。
他点头答应说,“老师,我明白了,我现在就过去。”
翟助理去找厂办派了辆车,马不停蹄地往晨光厂去了。
另一边,在前往晨光厂的路上,贺明飞十分好奇地询问了李干,关于遭遇微暴流的处置办法。
还是那句话,内行看门道。
贺明飞看了通报后,和03号运-8的副驾驶一样,对李干提出的反向操作感到费解。
不应该这么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