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诸武
第10章 诸武 (第2/2页)朱高炽不注重外事自然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他没有远见。
而是因为永乐皇帝五征蒙古,虽然后两次效果不大,但还是为大明打出了十年、二十年的和平。
史书上那句“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可不是吹捧,而是事实。
相对比军事上来说,内政上朱棣花的心思少,于是问题也就很多,朱高炽将重心转到内政是很合理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
新中国也是这样,抗美援朝后立刻开始经济建设,对越反击也是为了国内的经济建设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朱高炽略一沉吟后笑道:“年前的时候,明达说日后大明应当以内政建设为中心,大治十年,朕却没想到,明达会突然提起外事,不若明达将想法先向诸卿都讲一下。”
李显穆眼中闻言一黯,他都有些怀疑十年这个词是不是有毒,周世宗曾经说“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然后突然崩殂,现在洪熙皇帝也命不久矣。
若是洪熙皇帝真的能活十年,他今天不会在这里提出外事,可惜朱高炽活不久,有些计划就不得不改变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廷政策也是如此,政策延续是奇迹,朝令夕改才是常态。
收起心中沉重,李显穆拱手道:“陛下,经过先帝连年用兵,漠北蒙古诸部如今对大明威胁不大。
无外患则必有内忧,大明北部诸边,昔年由塞王镇守,自先帝靖难后,内迁诸塞王,而削诸王护卫,以皇帝镇守国门,以禁军抵御外敌,到如今有近二十年。
东起东胜、大宁,中连宣府、大同,西至肃州,连绵军镇众多,皆设重兵,其中有总兵镇守二十余年,俨然独立王国。
臣以为不妥!”
这下殿中群臣皆恍然大悟,李显穆这是担心边境武人拥兵自重,有前朝藩镇之祸。
“明达所言甚是有理,明达的意思是将诸将召回京中,而后呢?”
召回京中之后,肯定还要放回去,毕竟这些能镇守的总兵,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不可或缺。
“臣建议,依照诸边军镇距离来区别,诸如宣府、大同等靠近京城的军镇,乃是腹心,最重要也最危险,每两年上京述职一次。
诸如大宁、东胜等千里外的军镇,每四年述职一次,再诸如宁夏镇、甘肃镇等两千里外的军镇,每六年述职一次。”
“妙!”朱高炽击掌赞叹,他立刻就想到了李显穆此举,不仅仅是为了让皇帝了解军镇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让镇守军镇的总兵,能够直达天听,这样就可以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以免发生一些朝中奸臣蒙蔽天听的事情。
“除此之外,臣还建议每隔六年将各大镇守总兵的位置进行对调,以防止其久在一地,生出对朝廷不利的祸患。
不仅镇守总兵对调,若是总兵有功便将其调入五军都督府,掌管京城三大营,内外可调、外外可调。
对武人要做到‘用其能而制其势’!”
朱高炽顿时坐直了身子,总兵是掌握军队的地方实权,五军都督府则是掌握最高军事权但有些虚。
李显穆这话就很明显了,那些立下大功在地方太有威望的人,就把他调入五军都督府,不掌握直接的军队,又能借用其势镇压地方,而且朝廷可以问政军事。
从这一系列的举动中,能看得出李显穆对武人的防备心很重,而且是切实想过其中问题诀窍的,否则不会提出这么有针对性的办法。
其实李显穆真没想那么多,他不担心武人敢造反,大明中央集权程度很高,五军都督府、兵部各自制衡,没有武人造反的土壤。
他是担心武人养寇自重,以及和漠北各部搞走私,大搞权钱交易,最后搞成宋朝那一套制度,那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不就直接废了?
朱高炽已经微微皱起了眉头,转而问其余人道:“诸卿以为呢?”
“臣赞同!”
“守正公所言极是,这些年臣已经偶有听闻,有武将和蒙古部落做生意,获利颇丰。”
众人纷纷赞同,这种能抑制武将的事情,他们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既然如此,朕稍后再询问一下英国公,若是没问题,就从今年开始实行的,恰好如今诸边的情况,朕也不太清楚,先将诸边总兵一一召回京中,从宣府、大同、绥远三镇开始吧,内阁出个旨意,送到朕这里来盖印。”
“是!”内阁中主要负责这些文字工作的金幼孜和黄淮齐声应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