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火耗归公
第12章 火耗归公 (第2/2页)“不能!”李显穆回答的毫不犹豫。
朱高炽的笑意直接僵在了脸上。
“人心不足蛇吞象,有的人是喂不熟的,无论给他多少都觉得不足,提高俸禄是为了保护那些本来有良心想做个好官的官员,臣觉得只要能救两成官员廉洁奉公,提高俸禄就不亏,而且……”
李显穆脸上显出一丝残忍的冷笑,“臣先前说的那些,相当于给贪官蒙上了一层正义的外衣。
洪武时期贪污六十两,剥皮填草,是不是陛下也觉得太严苛了?”
朱高炽没说话,只点了点头,确实太过分了。
“这就是了,陛下作为皇帝觉得过分,臣作为大明忠臣,也觉得太过分,甚至觉得有些人情有可原。
若是陛下愿意提高俸禄,那就相当于将他们的话术攻破,日后再杀起贪官来,就可以质问其人!”
朱高炽脸上顿时升起亮色来,“朕可以质问其人,‘朕怜惜百官不易,多加俸禄,一家老大乃至于迎来送往,俱在其中,为何依旧贪心不足’,时人必将斥责其人,而不怪罪于上。”
李显穆笑道:“正是!”
“明达,你今日所说,让朕醍醐灌顶,提高官员俸禄,当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李显穆抿嘴一笑,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低薪一定养不出廉洁来,高薪+监管+重罚,必然能够提高官员队伍的清廉程度。
至少消灭贪污,那就是纯纯做梦了。
“明达,你说这俸禄该怎么提高才是,提多少合适呢?太多会大大增加支出,太少又聊胜于无。”
“四品以上高级官员的俸禄提高两倍到三倍即可,因为这些高级官员大多有兼领的俸禄,再加上外命妇、诰命夫人,各自都有自己的俸禄,又治有家产,优免田赋数量多,免丁徭人数也多,大多不缺钱。”
免丁徭实际上是一大笔钱,大明高级官员的俸禄还是不低的,就连海瑞那么清廉不揉沙子的人,都能纳的起小妾。
正常四品以上官员,仅仅依靠投效土地就不缺钱了。
“关键是五品以下的官员,俸禄过低,开销又大,这些官员的俸禄至少要五倍以上,如果加了这么多俸禄,他们还朝下面伸手,那砍头的时候也怪不得朝廷了。”
这下朱高炽有点迟疑了,“五倍的话,会不会让朝廷财政压力大增?”
“这份钱自然不能直接从朝廷出。”李显穆解释道:“陛下觉得朝廷收税能真的把应该收的税全都收上来吗?”
“自然不行,这些年渐渐用白银收税,才算是减少了很多损耗,可熔铸白银时,依旧会有大量的损耗,朝廷屡禁不止。”朱高炽对这些事情还是比较清楚的。
用白银收税比实物税对于朝廷而言,自然是方便的,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火耗。
“这就是地方官员私自截流,这不算是贪污,没有触犯大明律,而是一种朝廷禁止,但控制不住的行为。
正如臣所说的,官员是不可能让自己穷的,他们有无数办法,把钱装到口袋里。”
朱高炽无奈摇摇头,并不太生气,毕竟话都说到这份上了。
“以往火耗朝廷不管,可以后却不能不管,臣建议日后火耗归公,不允许地方私自截留,而后以这些火耗来作为额外俸禄,再回赐给官员。
将之前灰色甚至黑色的钱,变成朝廷正大光明的俸禄,这样光明磊落不愿意参与其中的官员,也能得到好处。
至于那些非要截留的官员,就要看看是他们的脑袋硬,还是朝廷的刀剑利了。”
火耗归公,而后赏赐出去。
这样一来,朝廷本来拿到的赋税没有数量没有变化,而官员合法的收入就提高了。
朱高炽心动了,李显穆给他考虑了方方面面,由不得他不同意。
————
大明王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李显穆对改革有一番著名见解——
“改革最好时机是什么时候?是现在。
当一项政策积弊深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在你推行一项政策时,就要时刻关注它所表现出来的各项特征,并时时刻刻准备纠正。
这便是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在白银税逐渐代替实物税不过十年,在截留火耗风行于大明不过三年,李显穆就提出了火耗归公政策,很多人或许并不在意这条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政策,可笔者却从中看到了恐怖的未来。
幸好,那个未来在洪熙元年的那次谈话中,被李显穆果决的掐断了。——《明朝政治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