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又来一位讨‘债’的
第327章 又来一位讨‘债’的 (第1/2页)果然,何大清看到后,第一时间给家里打了电话,然后还亲自下厨炒了个菜。
晚上回家陈兰香真就没再追问什么,这都是何雨垚那小子的主意,他应该干了不是一次了。
第二天何雨鑫再去约的时候,就没被拒绝,因为昨晚聊到他回来待不了几天。
何雨柱也给自己三弟放了假,所以何雨鑫这几天是开着车带着美人在香江到处跑。
何雨垚那叫一个羡慕啊,可惜他没有那么多集中的时间。
何雨鑫离开香港返回内地后,关之琳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但心中却多了一份若有若无的牵挂。
这位何家三少爷与她以往认识的富商阔少截然不同,没有浮夸的炫耀,也没有轻佻的举止,反而带着一种沉稳内敛的气质。
五月初,一个由内地部委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察团抵达香港。
这个规模不小的代表团此行名义上是进行学术交流与商务考察,实则还带着特殊的审查任务。
何雨柱提前收到了沈行长那边的通知,安排顾元亨负责主要接待工作。
他自己则在代表团抵达的第三天,于集团总部会议室会见了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他不想表现的太积极,这可不是几十年后。
“何先生,久仰大名。”代表团团长是一位五十岁上下中年男子,握手时力道沉稳。
“哪有什么大名,一些虚名罢了。”何雨柱谦虚道。
“哈哈哈,何先生太谦虚了,不管是冀东还是特区我都去了,黄河集团的实力了得啊。”
“也就一般!,”何雨柱微笑回应。
“何先生,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位也开起了玩笑。
“不敢不敢!”
“那我们开始正式的会议内容吧。”代表团团长道。
“可以。”
“这上面是我们想合作的内容,相关部门的人今天也在,我们看看哪些能达成。”
“没问题。”
黄河这边每人桌面上都有一份文件,何雨柱开始翻看,不得不说上面还真是重视,航空、航天、航海领域都有涉及,而且还都是某一个点。
这里面黄河自己的只涉猎了一部分,别的为什么在这份清单上,看来还是钱闹的。
“何先生,怎么样?”等何雨柱看得差不多代表团团长问道。
“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何雨柱道。
“可以,你问。”
何雨柱起身在大黑板上开始写。
“第一、投资回报的保障机制。”
“第二、技术保密的防护体系。”
“第三、资金用途的监管措施。”
“第四、防止人才流失保障措施。”
“第五、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
每写下一条,代表团那边就响起一阵压抑的窃窃私语。
副团长李红国凑到团长张正阳耳边,低声道:“团长,这何雨柱是不是有点太较真了?咱们之前跟黄河集团合作其他项目,也没这么多约束啊。”
张正阳微微皱眉,没有接话,目光紧紧盯着黑板上的五条内容,若有所思。
旁边的技术顾问王教授也忍不住嘀咕:“这些条款看着是保护黄河的利益,但处处透着对咱们的不信任,这合作还怎么谈得拢?”
等何雨柱放下粉笔,张正阳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探寻:“何先生,我想请问一下,你的顾虑在哪?按说以黄河集团和咱们的合作基础,不该有这么重的防备才对。”
何雨柱笑了笑,伸手拉开了墙上的幕布,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赫然展现在众人面前。
他拿起教鞭,依次指向几个地方:“张团长请看,在这,欧美对咱们的技术封锁从未停止;在这,不少国家都在挖咱们的高端人才;还有这,正虎视眈眈盯着国内呢。”
随着教鞭落下,代表团众人的脸色愈发凝重。
李建国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张正阳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长叹一声:“明白了,其实这些也是我们一直担心的问题,何先生看得很远啊,考虑得比我们更周全。”“没办法。”何雨柱摊摊手,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这些年黄河在海外拓展,被打压多了,自然就想得比别人多一点,不得不提前做好防备。”
“何先生放心,这些条款我们都可以接受。”张正阳当即表态,“尤其是人才流失这一条,我们回去后就立刻上报,责成教育、人社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监管措施,绝不让辛苦培养的人才白白流失。”
何雨柱点点头,重新坐回座位上:“那好,既然张团长有这个诚意,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哪些措施我们可以马上落地,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没问题,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张正阳认真道。
接下来的三天,双方围绕着项目和五条条款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谈判。
会议室里的争论声此起彼伏,有时为了一个监管细节,双方能僵持半个多小时。
“关于资金监管,我们希望能派人参与项目的财务审核,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黄河集团的财务总监陈慧说道。
李建国立刻反驳:“这恐怕不妥,学校的财务体系有自己的规范,外人参与审核会打乱我们的流程。”
何雨柱接过话头:“陈总监的意思不是干涉学校正常财务,而是针对我们投入的这笔专项经费设立单独账户,双方共同监管。这样既能保证资金安全,也不会影响学校其他工作,张团长觉得呢?”
张正阳沉吟片刻,点头道:“这个方案可行,我们可以接受。”
谈判间隙,张正阳特意把何雨柱请到了隔壁的休息室。
刚关上门,他问道:“何先生,你昨天提到的人才流失重灾区,能再跟我具体说说吗?我实在没想到,这些领域竟然会有这么大的风险。”
何雨柱给两人倒了杯茶,坐下后才缓缓道:“张团长,大学恢复招生没几年,很多专业人才刚刚培养出来,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像航空航天、材料科学这些高端领域,国外开出的条件太诱人了,很容易就把人挖走。我在香江、岛岛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国内要是不提前防范,迟早要吃大亏。”
张正阳脸色一沉:“你说得对,我们确实疏忽了这一点。那你觉得,除了出台监管措施,还应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留住人的心。”何雨柱语气严肃,“不仅要限制人才外流,还要提高他们的待遇,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只要让他们觉得在国内能实现价值,自然就不会想着出国了。”
张正阳深以为然:“何先生说得太对了,回去后我一定把这些建议上报给上面,尽快落实。”
何雨柱笑了笑没有继续说,点到为止么。
二人喝过了茶又回到了会议室。
五天后,当黄河集团把最终的预算表摆在代表团面前时,所有人都傻了眼。
李建国拿起预算表,声音都有些发颤:“张团长,这,这加起来竟然有几千万美元?还有这么多设备,这投入也太大了!”
张正阳看着预算表,喃喃道:“难怪何先生会提那么多要求,这么大的投入,要是管不好,确实会血本无归啊。”
何雨柱一旁解释:“这些项目虽然单个投入不大,三十万、五十万美元,但加起来几十个项目,再加上设备采购,金额自然就上去了。不过请放心,这些投入我黄河还是投的起的,当然回报也要对得起我们的投入才行。”
这个其实没有人敢打包票,谁能确定一期就出成果啊,何雨柱要的就是给压力,不然还真以为钱好拿。
一周后,代表团准备回国。
临行前,张正阳特意找到了何雨柱。
“何先生,这次谈判虽然辛苦,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你的诚意和远见。黄河在内地的投资,我们回去后会多上心,帮你盯着点,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们联系。”
何雨柱连忙道谢:“那就太感谢张团长了,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六月份,粤省合资汽车厂第一期建成。
何雨柱应粤省方面的邀请,专程去了一趟香都参加剪彩仪式。
刚到汽车厂门口,许大茂就笑着迎了上来:“哥,你可来了!我特意把基层的骨干都叫回来了,让他们见见大老板,鼓舞鼓舞士气。”
何雨柱瞪了他一眼:“就你主意多,不过这主意倒是不错。”
剪彩仪式结束后,何雨柱又去了特区考察其他项目。
特区管委会主任周明热情地接待了他:“何先生,黄河集团在特区的投资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尤其是通讯项目,现在大家都离不开你们的BP机了。”
何雨柱笑着说:“周主任过奖了,这都是互利共赢的事情。对了,特区接下来的发展规划,我想跟你聊聊。”
在特区考察时,何雨柱发现不管是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还是企业的负责人,身上几乎都别着一个黄河BP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