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堂前论策
第449章,堂前论策 (第1/2页)秦同知点头道:“先朝定下的规矩,县伯、乡侯这类勋贵,可在封地内委派农官、水官、工官,专管农桑、水利、工坊诸事,这些官职不用经吏部核准,只需报州府备案即可,这些专官只对勋贵负责,地方知县不得干预。”
林川眼睛一亮:“您是说,能给策论会选出来的人封农官、水官?可这专官能越过知县办事?知县要是说不合体例,硬拦着怎么办?”
“他们拦不住。”
秦同知摇摇头,笃定道,“勋贵封地内,农、水、工三官掌实务,地方官若阻挠,勋贵可直禀州府,核实则地方官降考绩一等。这些县官最看重考绩,没人愿意为这点事赌仕途……只是贤婿,这些专官的人手、银钱,却是要你这个县伯亲自出的。”
秦同知笑道,“按制,你拿封地的三成税收,从中拿出一部分当专官的俸禄、办事的银钱,也是理所当然。不过你得记住,这些专官的名头不能太张扬,对外只说是协助知县打理封地实务,给足知县面子。你是县伯,要的是把封地治理好,不是跟地方官争高低。只要农桑兴了、水利通了、百姓日子好了,谁掌着表面的行政权都一样。实权在你手里,知县不过是个管文书的摆设。”
林川听得茅塞顿开:“岳父这话点醒我了!我之前还琢磨着怎么找理由把人赶走,现在看来完全没必要。按制派专官,既合乎规矩,又能把人才用在实处,还不惊动王府,一举三得。”
“正是如此!”秦同知笑着点点头。
……
数日后。
青州府衙的治事堂内,案几整齐排开。
二十余名通过初筛的学子端坐其间,气氛肃穆,如同府试考场。
堂中主位上,秦同知手里捏着一卷策论文稿,侧坐的南宫珏则一身布衣。
今日是策论会的终试,由二人共同主持。
此前的初筛已淘汰了大半只会空谈“礼乐教化”的学子,剩下的多是像许文、赵生这样,策论中带着具体民生建议的人。
此刻初轮的笔考刚过,秦仲拿着最上面的一份策论。
“许文,你且起身,说说你这篇《青州流民安置策》中,’以工代赈、分地垦荒’的具体章程。”
许文应声站起:“回秦大人、南宫先生,青州城外现有流民三千余,若全靠官府赈粮,每月需耗粮五百石,长久难以为继。学生以为,可挑选精壮流民,或参与修筑水利,或建造房屋,或挖掘矿井,每日发粗粮二斤、铜钱五文,既解劳工短缺之困,又让流民有活计;老弱妇孺则可安置开垦荒地,官府发放种子、农具,允许其开垦荒地,三年免税,期满后土地归其所有。如此既能减少赈粮支出,又能增加耕地,一举两得。”
南宫珏追问道:“你说发放农具,青州府库现存农具不足百件,如何解决?又需耗费多少银钱购置?”
这一问直击要害,堂下有学子暗暗咋舌。
许文却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张清单:“学生已打听清楚,青州城内铁匠铺打造一套耕犁需银三钱、锄头二钱,若官府批量定制百套,可压价至四十五两;另外,可从农户家中征集废弃的旧农具,稍作修缮即可使用,预计只需雇工十名,每日工钱一百文,十日便可修缮五十套农具。两项合计,不过六十五两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