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燕大年度学术之星【二合一】
第111章 燕大年度学术之星【二合一】 (第1/2页)根据燕大历年传统,会在校内评选年度人物,用于表彰优秀的学生。
正常来讲获奖人员都以博士为主,但今年却有例外。
12月31,周一。
晚上七点。
百周年纪念讲堂。
徐铭坐在前排,听着校领导在演讲台上致词,目光时不时向身后的倪明杰他们望去。
宿舍里几个人得知他入选上年度人物,说什么也要过来参加颁奖典礼凑热闹,结果愣是比获奖的人还兴奋。
待转回头后,视线又向两旁扫去。
能看到几道熟悉身影。
包括数学科学院的林伟师兄,以及信息与工程学部的郭昊强师兄。
主要是奥运场馆无线定位系统项目圆满成功。
伴随流程按部就班进展,很快来到奖项揭晓环节。
当主持人念出名字,大屏幕上同步播放,获奖者所取得的各项成绩。
上台后由学院主任或院长颁奖。
徐铭看着林伟和郭昊强先后上去领奖,各拿到两万元奖金以及荣誉证书。
而他显然是最后压轴。
“接下来由周校长为我们揭晓,本年度学术之星奖项获得者名单。”
很快主持人念完流程稿子,燕大现任校长起身走到演讲台公布获奖者姓名。
“今年的学术之星是……”
“来自数学科学院的本科生徐铭同学,请上台领奖。”
几乎是话音落下瞬间,台下顿时响起热烈掌声,有些人更是高声大喊徐神。
显然如今徐铭在学校的知名度,已经达到很高程度。
尽管在一众博士里,突然出现一个本科生,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质疑。
毕竟屏幕上那大串的成绩,纵使普通教授都难相比。
证明加权格拉姆矩阵新不等式,在理论与应用数学通讯发表首篇SCI论文。
拿到无线通信汇刊顶刊一作。
参与奥运场馆定位系统模型算法开发。
构建出一种新的多尺度解析筛法,成功解决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
论文在数学年刊发表,引起数论界火热讨论。
徐铭参加今天的年度人物颁奖前,就已经从自己导师那里知道相关奖励,除十五万个人现金奖励外,还包括三十五万科研经费以及博士全额奖学金。
比着校内其他顶刊论文奖金,已然能称得上丰厚。
主要还是碍于他在本科生取得如此成果,以及论文促进了数论领域的发展。
他站起身迈步朝台上走去,整个人始终稳重,并未因此出现太大的情绪波动。
毕竟他给自己规划的目标,可是获得菲尔兹奖。
眼下燕大学术之星确实不算什么。
“学校为你骄傲。”
“期待你今后取得更耀眼的成绩,为学校国家争光。”
“谢谢校长。”徐铭接过学术之星奖杯证书礼貌回答。
而与此同时,台下的倪明杰和蒋旭等人,满脸兴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记录这刻。
“太帅了。”
“不知道以后我有没有机会拿到年度人物。”
“这是铭哥的高光时刻啊。”
朱志轩跟在两人后面忍不住感慨,发自内心为徐铭获得的荣誉高兴。
如果放在以前,他或许会对徐铭表示羡慕,但自从知道本科毕业论文被数学年刊接受,并得到了数学界多位顶尖专家的高度称赞,便深刻认识到这种成就是绝非其他人能够企及和相比的。
只能用简单四个字总结。
羡慕不来。
然而正当他想到这里,却听蒋旭接过话茬回复。
“应该说今天的年度人物颁奖,以后恐怕就是徐铭人生中最不值一提的高光。”
“我相信徐铭能够在数学领域越走越远,肯定不会止步不前。”
“你说的很对。”朱志轩反应过来忙点头肯定。
最近随着徐铭那篇论文的热度扩散,国内不少媒体论坛中也都有人讨论。
虽然大部分都为国内出现数学天才高兴,却有些人消极表示担忧。
认为太多天才都是昙花一现,很难真正成长起来不断创造出学术成果,能拿到菲尔兹奖的概率不大。
他们在浏览到后,对此种言论则是嗤之以鼻。
作为徐铭的同寝室舍友,这一年多的时间,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徐铭的崛起。
从和大家一样的普通新生,快速成长到现在程度。
其天赋只能用恐怖形容。
加上面对一些媒体的采访申请,徐铭果断选择拒绝仍旧沉浸在学习上,无论怎么看都是潜力无穷。
就这样。
待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正式结束,大家并未直接离开百周年纪念讲堂,反倒是自由交流起来互相祝贺。
其中林伟和郭昊强动作最快,近前后主动搭话。
“恭喜徐师弟。”
徐铭脸上堆着和煦笑容,闻言开口同两人交谈起来。
“师弟也恭喜两位师兄获得年度人物。”
正交谈着同样在讲堂的刘新杰,聚过来分别向两位师兄送上祝贺后,目光落在徐铭身上却神色略显复杂。
那天看到学校发布的公告喜报,因早就知道徐铭的论文深受导师和院士喜欢,顺利被数学年刊接受发表属于是很正常的事情。
没有表现出太大惊讶。
直到瞧见徐铭居然拿到直博资格,这才情绪有些五味杂陈不知该怎么开口。
本来自己还有着师兄的身份,为能有一个可以抱大腿的天才师弟感到高兴,结果现在眼看师弟变师兄,毕竟明年徐铭就属于博士生了。
稍微顿两秒才发言打开话匣子。
“恭喜师弟……不对……以后应该喊徐师兄了。”
徐铭将刘新杰的话听进耳中,他倒没有多想,直接顺着着话茬回答。
“刘师兄早就是导师的学生,还是喊我师弟吧。”
将这话听进耳中,刘新杰脸上顿时浮现笑容,对自己这个天才师弟感到越发认可。
徐铭话音才刚落下,突然看到导师走过来,于是连忙主动打招呼。
“导师。”
身旁的林伟和刘新杰则紧随其后。
至于郭昊强,则是称呼上一句张教授。
“我过来是再告诉你个好消息。”张鲁平目光聚焦在徐铭脸上挂着笑容沉声说。
面对自己带的学生中成就最好的一个,张鲁平眼睛中除了满意便没有其它情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