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战死的孙传庭
第422章 战死的孙传庭 (第1/2页)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天幕之上,文字如血,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帝国末路的惨烈图景。
“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朱标念着天幕上的字句,声音微微发颤。仅仅这个称号,就已带着逼人的王霸之气,远超寻常流寇。
“三月,占襄阳,改襄京,自称‘新顺王’……”徐达面色凝重,指着后续的文字,“陛下,诸位,看此人举措: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募民垦田以收其籽粒为军饷……这已非一般流贼劫掠所为,而是在收拢人心,经营根基,行之……行之近乎太祖高皇帝当年崛起之路!”他最后一句说得极为艰难,但殿内众人都明白其意,李自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建立一个新政权的雏形。
朱元璋的脸色黑得吓人,却没有发作,只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继续说!”
然而,更让他们心惊肉跳的还在后面。“就在这一年的八月,明朝督师孙传庭统率十万雄兵浩浩荡荡地驶出潼关,妄图一举剿灭李自成的起义军。”
“孙传庭?”李善长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天幕此前似乎提及,他曾在崇祯十五年大败过李自成,乃是崇祯朝后期难得的知兵大臣?”
“正是他!”徐达语气急促,带着明显的焦灼,“潼关天险,孙传庭手握十万精兵,据关死守,纵不能灭贼,亦足以将其挡在关中之外!为何要主动出击?河南早已残破,流贼势大,劳师远征,兵家大忌啊!”
他们的疑问,立刻被天幕解答。一行冰冷的文字仿佛带着崇祯皇帝和陕西士绅的急吼吼的嗓音:“崇祯皇帝不顾大明只剩下这唯一的一只可战之兵以及陕西士绅不顾这只军队要是败了,李自成就杀到了陕西这一情况,都在催促孙传庭兵发河南与李自成决战......”
“蠢货!一群蠢货!”蓝玉第一个炸了,怒吼声响彻大殿,“那崇祯皇帝是坐在北京城里急疯了吗?!这是最后的本钱!唯一的精锐!他竟敢逼着出去赌?!还有那些陕西的蠢材乡绅!贼来了你们第一个死!居然还在催战?!”
朱棣也气得脸色铁青:“自断臂膀!自掘坟墓!孙传庭岂不知稳守为上?定是朝堂之上,庸臣催促,皇帝施压,后方士绅逼粮逼饷,他不得已才出关!此乃取死之道!”
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胸膛剧烈起伏,最终却只化为一声充满无力感的长叹:“完了……咱的大明……真的就要败在这些蠢材手里了……”
天幕无情,继续展现着孙传庭和他的大军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九月,双方军队终于在郏县狭路相逢,一时间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画面仿佛凝聚在决战前的那一刻,十万明军的命运系于一线。
“然而,天公不作美,此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连绵不绝。”
“糟糕!”徐达猛地站起身,“大雨滂沱,道路泥泞,火器难用,弓弦松弛!我军优势尽失!更可怕的是——粮草!”作为绝世名将,他瞬间就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
果然,天幕验证了他的判断。“粮草运输受到了严重阻碍,后勤补给出现了巨大问题。”而李自成的应对更是老辣:“一方面积极动员当地百姓坚守壁垒,清除田野中的庄稼和物资,使得明军难以在当地筹集到足够的粮草”;“另一方面,他果断派遣麾下大将刘宗敏带领一万余名精锐轻骑兵出击汝州,成功截断了明军的粮道。”
“坚壁清野……断其粮道……”冯胜喃喃道,脸色发白,“这李自成……用兵竟如此刁钻狠辣!孙传庭危矣!”
奉天殿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仿佛看到了那绝望的一幕:大雨倾盆,泥泞不堪的战场上,明军士卒饥肠辘辘,军心涣散,而后路已被敌人的铁骑切断。
“孙传庭得知粮道被截的消息后,不禁大惊失色。无奈之下,他只得匆忙下令回师,企图重新打通粮道,以解燃眉之急。”
“晚了……”耿炳文痛苦地闭上眼睛,“阵前撤军,乃兵家大忌。士气已堕,敌军追蹑在后,此去……必是溃败!”
第三节:潼关陷落,擎天柱折
结局毫无悬念,甚至残酷得让人不忍卒睹。
“李自成岂会轻易放过这个绝佳战机?他亲自率领大军紧追不舍,一路追杀四百余里。最终,在李自成的勇猛攻势下,明军全线溃败,损失惨重,被杀者多达四万余人。”
四百余里的追杀路,铺满了明军将士的尸体和帝国最后的元气。数字是冰冷的,四万余人,那是大明王朝仅存的、能野战的精锐兵团主力!
“十万大军……就这么没了?”朱标的声音带着哭腔,几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但这还不是终点。最后的丧钟为孙传庭而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