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战略方针
第174章 战略方针 (第2/2页)听了这番话,几位带兵的把总皆是连连点头,十分认可江瀚的计划。
但赵胜却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大帅,招兵买马可以,但是奸细不得不防啊”
“王嘉胤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万一官军故技重施,派遣奸细混入我军当中,前来卧底挑唆,咱们该如何是好?”
不等江瀚回答,李老歪便大大咧咧地说道:
“这还不简单?”
“咱们军中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朝廷强?”
“一天三顿饱饭,再加上月饷,我就不信,他们还能生出叛变的心思!”
赵胜摇了摇头,苦笑道:
“李把总此言差矣。”
“这吃穿用度固然是一方面,但问题在于,有的人,可能并不会满足于简单的吃饱喝足。”
他环视众人,继续说道:
“就拿王嘉胤来举例,他的同族兄弟王国忠,难道会吃不饱穿不暖吗?我看未必。”
“大明立国二百六十三年,国朝余威尚在。”
“朝廷的许诺和官职,对于不少人来说,依旧有不小的吸引力。”
“你想想,如果你现在是个最底层的大头兵,现在朝廷说,只要你肯反正立功,协助朝廷剿灭贼寇,事后再封你个世袭千户,你会不会心动?”
李老歪被问得一愣,连忙反驳道:
“我对大帅忠心耿耿,朝廷就是给个总兵,我也绝不会换!”
赵胜叹了口气:
“我自然是信得过李把总,可下面的人呢?”
“那些新招募的边军降兵,他们不会心动吗?”
“万一出了个奸细,造成的后果,很可能不堪设想。”
赵胜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如同一盆冷水,将在场的众人浇了个透心凉。
屋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是啊,就连王嘉胤那样声势浩大的巨寇,都会因为亲信的背叛而身死,谁又敢保证自己的麾下,绝对不会出现叛徒呢?
江瀚眉头紧锁,食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
这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王嘉胤的下场,很有可能在他的身上重演。
思索良久后,江瀚终于缓缓开口:
“这种事情,防不胜防,咱们也只能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样吧,我决定,在军中增设‘掌令’一职。”
掌令?众人皆是一脸疑惑:
江瀚解释道:
“这掌令,将作为基层军官,下放到每个什里。”
“我的想法是,每十名士卒之中,除了什长外,再设置一名掌令。”
“而且每一队设队掌令,每一哨设哨掌令,每一司也要设司掌令,层层负责。”
“掌令平时负责体察士兵劳苦,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队内的风气,宣讲我军的纪律和理念。”
“战时,则负责充当督军,监察战场,督促作战,严惩临阵脱逃、动摇军心之辈!”
其实,在大明军制中就有掌令一职。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于谦主持军改,为重整军队,便设立了掌令官,负责申明号令,严肃军纪。
此外,于谦还推动边防督抚牵头,返聘那些闲住的退休武将和未授实职的武举人、将他们和各级武官、武生等,组成了“武会”。
一方面是为了训练武官,弥补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巨大军官缺口;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极培养,明军各小部队作战时的主观能动性。
只可惜,想法虽好,但还是架不住欠饷。
如今江瀚增设此职,是想效仿后世军队中的文化工作者的角色。
他希望能通过这些深入基层、经过专门培训的掌令,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以及军中的规章制度,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个最基层的士卒。
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军心,提升部队的组织度和纪律性,减少麾下将士叛变投降的几率。
定下此事后,江瀚转头看向赵胜,吩咐道:
“赵书办,你回去统计一下。”
“将全军上下,觉悟高的、识字的统统给我集中起来。”
“我打算趁着这段时间,将他们培训成掌令官,下放到军中各司去。”
赵胜精神一振,连忙躬身应道:
“明白了,大帅!”
但他话锋一转,接着问道:
“那大帅,既然咱们决定了要去陕西,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关中进入巴蜀,在四川开辟一片根据地?”
江瀚点点头:
“我确有此意,四川天府之国,确实是建立基业的好地方。”
“但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四川自从播州之役,再到后来的奢安之乱,前前后后打了快二十多年的仗。”
“说不定川军中,就有不少能征善战的队伍。”
“所以,咱们还是先未雨绸缪。”
“你们回去之后,通知麾下的将士,如果遇到四川本地人,尤其是熟悉川中地理、民情的,要尽量留在军中,好生优待。”
“这群人,说不定日后可以充当咱们入川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