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兵分两路,偷渡阴平
第204章 兵分两路,偷渡阴平 (第1/2页)随着褒城被占,汉中府的北大门洞开,消息传来,整个汉中府为之震动。
眼见贼兵来势汹汹,汉中知府王在台以及汉中卫指挥使李振武大惊失色。
他俩紧急调兵遣将,把汉中府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城门紧闭,吊桥高悬,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架势。
这府城不仅是汉中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而且更重要的是,城里还住着一位当今皇帝的叔父——瑞王朱常浩。
要是瑞王在他们任上出了什么岔子,他俩就算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然而,江瀚却根本没有攻打汉中的想法。
汉中府不仅城高墙厚,守备森严,更关键的是,知府王在台在得到褒城失陷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下令全城戒严,根本不准任何百姓进出府城。
不仅如此,城内的衙役官差们,更是组成巡逻队,每晚都会抽查一个片区,挨家挨户地敲门查验户口,严防有内应混入城中。
在这种严防死守下,若是没有内应,想从正面攻破这座坚城,恐怕一两个月都打不下来。
到那个时候,洪承畴的大军估计早就赶到汉中,把自己给包了饺子。
江瀚最初的打算,只是在汉中府左近的州县,随便找一些不开眼的豪绅劣商,借点钱粮,补充军需。
随后便继续挥师南下,直入蜀地。
说实话,江瀚是挺想将汉中这块宝地牢牢占住的。
此地承北启南,是真正的战略要地。
可惜,他手上的兵力终究还是太少了,满打满算,也不到一万人。
想要凭这点人马守住偌大的汉中,既要防备北面洪承畴的边军,又要警惕南面川军的动向,实在是力有不逮。
即便是都防住了,那汉中本地的官员和将领呢?
所以,江瀚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一门心思的往四川走。
可就在部队四处打秋风的时候,江瀚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整个汉中府,无论是城乡,到处都修满了佛寺道观,其密度之高,令人咂舌。
仅仅一个褒城县,便有大大小小的佛寺八所,香火鼎盛,庙宇辉煌。
江瀚带人乔装打扮,亲自跑到了数十里外的一座法云禅寺查看,这里是附近最大的寺庙。
眼前的景象,让他皱紧了眉头。
只见那寺庙占地极广,朱红色的高墙绵延数里,院内的宝塔高耸入云,殿宇楼阁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金光,气派非凡。
庙门前车水马龙,前来上香的尽是些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
不少人跪在佛像前,嘴里念念有词。
江瀚凑近一听,这帮人无一例外,都是在祈祷朝廷赶紧派兵,剿灭盘踞在汉中的贼寇。
这可把江瀚给气笑了,他妈的,老子的大军就在几十里外,你们非但不躲,反而成群结队的跑到庙里来上香?
与禅寺内的金碧辉煌、恢弘大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寺外的场景。
就在那寺院的高墙下,蜷缩着大大小小的饥民百姓。
他们衣不蔽体,面黄肌瘦,许多孩子被饿得只剩下皮包骨头,只能用一双麻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那些从华丽马车上走下来的官商贵人。
而这帮官商贵人们,却对墙外的一众饥民熟视无睹,他们提起丝绸衣摆,小心地绕过污秽的地面,一脸虔诚的往佛寺里钻。
最令人可气的,就是这帮饥民百姓,他们不知道念了哪本歪经,好似没了血性一般,根本不敢反抗。
反而认为自己这一世活该受穷挨饿,到了来世就能过上富足美满的日子。
江瀚经过多方打听,这才了解到,造成这个情况,主要都是拜瑞王朱常浩所赐。
说起这位瑞王,在明末一众藩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个异类。
朱常浩是万历的第五子,性格十分特别。
他贪财,但不好色,并且对佛道之说极为痴迷,贪来的钱财,全都用来修寺庙上了。
朱常浩十一岁便封王,却直到二十五岁,还未选婚。
大臣们屡屡上奏,万历皇帝却置若罔闻。
这可急坏了朝中的大臣们。
按理说亲爹都不管,下面的大臣们急个什么?
因为大臣们都受不了朱常浩了。
这厮天天正事儿不干,就跑到户部衙门坐着,索要婚费。(日索部帑为婚费)
他以福王朱常洵的规格为标准,狮子大开口,先后拿了十八万两银藏在宫中,最后反咬一口,说这点钱买冠服都不够。
到了封地汉中后,这位笃信神佛的瑞王更是变本加厉,大兴土木,在封地内修建了无数金碧辉煌的庙宇。
他本人好佛而不近女色,以至于和王妃成婚数十年,竟无子嗣。
(王性好佛,不近女色,妃亦赋性贞洁,居王宫数十年处子。)
虽然人丁稀少,但朱常浩王府的排场却一点也不小,他豢养着一大帮宫女、太监以及各种名目的属官。
像什么左右长史、典簿、审理正等等,大大小小算起来,也有将近四五百人了。
这样一个庞大的吸血鬼,自然全靠盘剥汉中百姓的财力来供养。
一时间,汉中府各地可谓是苦不堪言。
为了不让这帮底层百姓们揭竿而起,朱常浩还创造性的利用佛寺给他们念歪经,洗脑。
教导这群百姓,现在受苦是应该的,只有现在受苦,来世才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而这群高僧大德们,却凭借着瑞王府的势力,大肆侵占百姓的良田,并且还背地里做着放高利贷的勾当。
无数百姓因一笔小小的借贷,利滚利之下,最终家破人亡,田产被收,自己反倒成了寺庙的佃户,世代为奴。
江瀚之前在法云禅寺外看到的饥民们,就是这么来的。
高僧真道们一个个吃得满肚肠肥,却苦了汉中府的百姓们。
了解清楚这个情况后,江瀚也忍不了了,这他妈是什么,这汉中怎么还搞起了农奴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