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战前的准备(感谢‘立根本在破岩中’大佬的盟主)
第229章 大战前的准备(感谢‘立根本在破岩中’大佬的盟主) (第1/2页)随着一道道命令从百丈关发出,整个龙安府都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起了这场大战。
后方的大本营平武县内,兵马调动,尘土飞扬。
李自成接到江瀚的命令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便把麾下兵马一分为二。
他亲自带领三百本部兵马,前往石泉县接替防务。
而他的侄儿李过,则是带着主力部队,护送三千匹战马,浩浩荡荡地开赴江油,交割兵马。
根据江瀚信中所述,李自成镇守的石泉县,很可能会面临官军偏师的疯狂进攻。
虽然只是一支偏师,但以李自成现在手上的兵力,也不好硬抗。
他手上只有三百战兵,五百民兵,以及刚刚从雪域带回来的两百朗生。
为了补充兵力,李自成刚一抵达石泉县,便立刻下令,征调左近村庄青壮入伍,加紧训练。
他要在川北的群山中与官军周旋数月,必须提前做足准备。
与此同时,李老歪已经率部提前赶到了江油,正式从刘宁手上接受了这座川北门户。
他手上的人马还算宽裕,有七百战兵以及近两千多民兵。
但人多也不见得是好事,李老歪的防守任务,比李自成重得多。
江油不像石泉县那样,位于群山之中,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和天然的防御。
县城四周多是平原,除了一条绕城而过的涪江,几乎无险可守。
因此,甫一到任,李老歪便立刻下令在城外大兴土木,开挖壕沟,修筑土墙,准备采取层层设防、节节抵抗的梯次防御战术,来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恶战。
坐镇后方平武县的大总管赵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的手上,攥着的是前线数万将士的后勤命脉,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手中的朱笔轻轻一勾,都代表着海量的军械粮饷调动。
数以千计的粮车满载着脱壳的稻米,从平武、青川两地的库房中,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前线各地将领手中。
他甚至把办公场所都搬到了工部的冶铁司附近,闲暇之余,他还要去督促作头柴宇和他手下的匠户们全力开工,为即将组建的骑兵部队打制马具。
好在是柴宇早有准备。
当初大帅在工部忙活舍利子的事情时,曾教给他们一种叫做“流水线”的作业方式。
一副看似复杂的高桥马鞍,被拆分成了前后鞍桥、鞍座、蹀躞带等数个零件。
其中,需要熟练技艺的关键零件,比如承重和塑形的鞍桥,就由经验最丰富的老工匠亲自上手;
至于其他相对简单的配件,比如皮质的鞍座、肚带、以及固定的鞍钉等,就可以交给新来的学徒做。
最后再由专人进行拼装、测试。
这种新的的作业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马具的生产效率。
但半装的棉甲马铠,就比较麻烦了。
棉甲不仅需要预先用桐油和药水,对厚实的棉布进行反复的浆洗、晾晒,使其变得坚硬厚实。
而且还需要在内层,一片片地缝制上甲片,最后还要调试皮质搭扣的松紧,确保既能贴合马身,又不影响其奔跑。
整个过程非常耗时,而且必须是老师傅亲自上手。
但军令如山,工部的匠人们也只能分成三班倒,昼夜不停地赶制。
至于马槊什么的,短时间是别想了。
马槊这玩意儿,是古代顶级的骑兵重武器,其制作耗时与工艺复杂程度,远超普通的长矛。
一杆合格的马槊,制作周期长达两到三年,工序十分繁琐,号称“一槊抵十枪之价,非将帅不可用”。
以江瀚现在的家底,暂时还玩不起重装骑兵。
在所有将领中,任务最艰巨、压力也最大的,当属组建骑兵队伍的刘宁。
虽然他们这批边军,个个都能骑射,不需要再进行基础训练。
但充当战马的马匹,可是要经过严格挑选的。
对于挑选战马,军中自有一套流传甚广的口诀:
“四大三高兼二小,双长两短一湾平,蹄坚骨秀形如鹤,耳小眼大胸膛阔”。
其中,“四大”就是眼大、鼻大、双凫大、袖囊大。
眼大如垂铃,象征心脏大,耐力强;
鼻孔大,则呼吸通畅,利于长途奔袭;
双凫大(马匹胸部两侧的诊脉点),代表胸膛宽阔,肺活量足;
袖囊大(马匹肩部的肌肉结构),则代表肩部强健,负载力佳。
“三高”,指寿旋高、膝高、马掌骨高;“二小”,则指耳朵要小、山三骨要小
正是根据这些繁琐的特点,古人才能将马匹,精准地区分成上、中、下三等。
虽然相马的要求十分繁琐,但刘宁却没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
早在雪域高原交割战马时,李自成就亲自对这批马,进行过一次严格的点选,提前剔除了夹杂在其中的劣马。
别忘了,李自成可是驿卒出身,常年都在马背上奔波。
他对于相马之术,自然不会陌生。
但是,良马并不等于合格的战马。
骑兵们在分到各自的战马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人与马之间的信任。
这个过程,必须小心翼翼,简直比伺候老头老太太还要小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