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49章 别开生面的恩科

第249章 别开生面的恩科

第249章 别开生面的恩科 (第1/2页)

经过数日的颠簸,马车载着吴熙和其他几位剑州士子,终于缓缓驶入了保宁府地界。
  
  随着保宁府的城墙越来越近,吴熙掀开车帘一角,仔细窥探着面前的城池。
  
  眼前的景象与他想象中,兵荒马乱、满目疮痍的“贼占区”,截然不同。
  
  城门口少了盘剥的守军,反倒是几个扎着红头巾的民兵站在路旁,引导着来往的车流。
  
  城墙根新刷的石灰墙上,用红漆刷着几个大字,“均田免赋,饥者得食”。
  
  字迹歪歪扭扭,但却看起来十分惹眼。
  
  马车缓缓驶入城内的贡院,依照指引,有序地停在了贡院西侧的空地上。
  
  吴熙和几位同车的士子排成一列,跟在带队的管事身后,准备前往贡院里的东西点名厅登记。
  
  贡院正门前的石牌坊下人头攒动,远比吴熙想象中更为热闹。
  
  看着黑压压的人群,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背上的旧书箱,里面还剩三支秃笔、半块墨锭和几张草纸。
  
  石牌坊下,除了穿着发白儒衫、神情忐忑的落魄秀才,还混杂着不少穿着皂衣,挂着算袋的吏员。
  
  他们有的在三三两两低声交谈,有的独自一人反复默诵着什么,神情紧张而专注。
  
  “敢问兄台,这.这是怎么回事?”
  
  吴熙见状,忍不住低声问了问身旁的中年士子,
  
  “这些当差的也是来应试的?”
  
  那中年士子比他早到,消息更为灵通:
  
  “兄台是刚到吧?”
  
  “这些都是衙门里的经年老吏,干了小半辈子的文书工作。”
  
  “没想到这次恩科是真不看出身,连下面的小吏都能报名应试。”
  
  “听说只要考过,他们就能由吏转官,为政一方。”
  
  由吏转官?!
  
  吴熙听罢,满脸惊讶。
  
  他当秀才这些年,见多了皂吏被官绅呼来喝去的模样。
  
  这些人也算是识文断字之辈,只不过却因为制度原因,终身不能为官。
  
  没想到今天这场恩科,就连这帮不起眼的吏员,也被允许出来应试了。
  
  明代的官和吏,分属完全不同的体系,几乎无法跨越。
  
  明代将官员纳入“流内官”体系,主要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要求官员具备儒家经典素养,通晓治国之道;
  
  而吏员属于“流外”,多由佥充、招募或罚充而来。
  
  主要负责文书、刑名、赋税等具体事务,本质上是办事人员。
  
  很多不明所以的人都认为,是朱元璋特地立下的规矩,规定“吏员不得为官”。
  
  但实则不然,由于洪武年间天下初定,人才匮乏,老朱也开放了吏员的上升通道。
  
  比如洪武年间,费震由吏员官至户部尚书。
  
  根据年表记载:胡祯、徐辉、李友直等人,都是由吏员升任中央要职的。
  
  当然了,老朱毕竟是经历过元末的人,他深知吏员的危害。
  
  所以朱元璋虽然没有断绝吏员的上升通道,但还是在制度上有所改动。
  
  他通过抬高官员的地位,压制吏员的上升空间,防止吏员掌握实权后营私舞弊。
  
  直到成化年间,科举制度完备,吏员渐渐被视为“杂流”,升官之途遂绝。
  
  明代主流观念认为,吏员多出身寒微,缺乏儒家修身齐家的教化。
  
  他们最熟悉的是刑名、钱谷等“末技”,而非“仁义道德”的治世理念。
  
  可对于江瀚来说,他恰恰最不需要的就是什么治世理念,他只需要这群吏员手里掌握的技能就好。
  
  当然了,现在能留下参加恩科的,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那些欺压百姓的三班衙役,早就被拎出来砍了脑袋。
  
  穿过写着“天开文运”的中门匾额,吴熙等人来到东点名厅,详细地把自己的身份信息报给了文书。
  
  文书把吴熙的籍贯、样貌仔细誊抄在草纸上,随后将其贴在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木牌上。
  
  “拿好了,你的牌子。”
  
  “三日之后,寅时点名,卯时入场,千万别误了时辰!”
  
  吴熙千恩万谢的接过牌子,将其小心翼翼地踹在怀里。
  
  可转头他就犯了难,还要再等三天,这几天自己该怎么熬过去?
  
  吴熙在保宁府既没有亲眷,也没有同窗,最关键的是,他带来的干粮已经快吃完了。
  
  罢了,找个城隍庙对付几晚吧,但愿别染上了风寒。
  
  就在吴熙准备离开时,负责登记的文书似乎看出了他的窘迫,连忙提醒道:
  
  “要是没地方住,可以在锦屏书院暂住,大帅提供吃食。”
  
  吴熙听罢两眼发光,揖身告谢后便匆匆赶往了锦屏书院。
  
  三日后,寅时,百余位生员如约而至,早早地等在了贡院门口。
  
  “肃静!”
  
  “考生验明身份,依次入场!”
  
  龙门外,身着崭新号衣的士卒声音洪亮,压下了门外的喧嚣。
  
  简单验明身份后,生员们便被放进了考场。
  
  人群里的吴熙见状,十分诧异,
  
  “嗯?”
  
  “不用搜检吗?”
  
  一旁文书看也不看他,随口应付道:
  
  “不用,进去吧。”
  
  “你们就算夹带进去,也没地儿找答案。”
  
  吴熙听得是一头雾水,他最后看了一眼身后的生员和皂吏们,深吸了口气,挺直脊背,踏进了考场。
  
  找到地字十二号号舍,吴熙摊开草纸,细细磨开墨锭,心绪逐渐平复下来。
  
  号舍外,新任知府曾瑞提着铁皮喇叭,最后宣读着考试章程:
  
  “此次取士,不问出身,不考八股!只论实学!”
  
  “大帅有言,一篇华而不实的锦绣文章,远不如一条能让百姓吃饱饭的良策!”
  
  “希望今天诸位,都能拿出自己的真才实学!”
  
  说罢,考卷便被分发了下来。
  
  吴熙接过考卷,只看了一眼,整个人便愣在了原地。
  
  第一道是农桑水利,题目十分简洁:
  
  “保宁府北部山多地瘠,今有流民千户需安置。”
  
  “试问:如何择地垦荒,使三年内粮产自足?”
  
  “提示,可从‘垦荒’、‘选种’、‘养地’、‘兴修水利’四项中,择一阐述。”
  
  “所献之策必须具体可行,勿用虚言。”
  
  见到这题目,考场内瞬间传来了一片哀嚎。
  
  “肃静!”
  
  曾瑞背着手在考场内来回巡视,将底下一众士子的表情尽收眼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