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73章 净鞭三声响,文武两班齐

第273章 净鞭三声响,文武两班齐

第273章 净鞭三声响,文武两班齐 (第1/2页)

江瀚决意称王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他手下的各个州县。
  
  整个川中闻风而动,文官武将们各司其职,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典礼相关事宜。
  
  五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几位带兵的大将不敢怠慢,在成都略作修整后,便立刻点齐麾下兵马,朝着川南杀去。
  
  李自成所部领一万人,直奔西南方向的嘉定州和四川行都司一带。
  
  这里虽然卫所林立,但早已武备废弛。
  
  当李自成的大军抵达后,各卫所兵将望风而降,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偶尔有几个忠于明廷的千户、百户想据城而守,结果刚一开打没多久,就被卫城里的百姓和底层军士们捆吧捆吧,送出了城来。
  
  到了六月间,李自成几乎是传檄而定,很快便将这两府之地纳入了掌控中。
  
  邵勇的任务则是收取中部的泸州府和叙州府等地。
  
  这一路更是顺利,沿途州县官员听闻成都陷落、蜀王身死的消息,早已是肝胆俱裂,生不起半点抵抗之心。
  
  而这些地方的百姓们更是个个翘首以盼,有胆大的,甚至直接打起了反旗,以此响应王师。
  
  很多时候,邵勇刚刚带兵抵达城下时,往往城门就已经打开,继而被当地百姓欢欢喜喜地请进了城里。
  
  七月中旬,邵勇轻取两府之地,驻兵长江沿岸。
  
  比较难啃的骨头落在了李老歪和黑子头上,那就是东南方向的重庆府和遵义府。
  
  重庆府乃是长江上游重镇,城高池深,知府邱星文是个死硬分子,誓死不降。
  
  而遵义府更是当年播州宣慰司的杨应龙的老巢。
  
  虽然播州宣慰司已经一分为二,改土归流,但仍然还有不少土司部落心怀异志,一直想要从朝廷手上夺回统治权力。
  
  可如今大势已去,这些零星的抵抗早已不足为惧。
  
  五月,两人分兵两路,李老歪走长寿,黑子攻江津,继而对重庆府形成左右夹击之势。
  
  经过小半个月的围城和激战,重庆府城被攻破,城墙被炸塌,知府邱星文在巷战中力战身亡;
  
  指挥使任宏想趁乱出逃,结果却被外围的骑兵追上,乱箭射死在长江边。
  
  拿下重庆后,两人马不停蹄,继续挥师南下,走桐梓驿,过娄山关天险,杀入播州腹地,占据了当年杨家土司的老巢——海龙屯。
  
  得知义军到来后,遵义府各地的土司竟纠集起来,妄图和两位带兵的主将谈判,希望拿回世袭的统治权利。
  
  可明廷既然已经改土归流,那这地方自然应该划归江瀚麾下。
  
  再加上李老歪和黑子两人也不是什么好说话的,眼瞅着马上就到八月了,他们可懒得和这帮土司东拉西扯。
  
  反正原则只有一个,改土归流不能废弛,所有土司部落不得反抗,违令者身死族灭。
  
  见他俩态度如此强硬,几个为首的土司部落一合计,打算联合当地的明军,给这帮外来户一点教训。
  
  得知消息的两位主将一脸兴奋,正愁没理由把这帮土司收拾一遍,现在倒好,人自己送上门来了。
  
  一帮当地土司和明军刚发动叛乱没多久,两万大军就从四面八方合围而来,漫山遍野地追杀这群乌合之众。
  
  不出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播州司一带被李老歪和黑子带兵,来来回回犁了好几遍;
  
  几个负隅顽抗的土司首领被阵斩,其余部落见大势已去,纷纷在七月中旬献地请降。
  
  至此,在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四川全境尽数落入江瀚之手。
  
  武将们在前线攻城略地的同时,后方的文官们也没闲着。
  
  以赵胜为首的一干幕僚文书、以及新归附的原明廷官员齐聚成都,日夜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称王大典做着准备。
  
  首先重中之重,便是选定一个合适的王号。
  
  府衙大堂内,争论异常激烈。
  
  赵胜率先开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以为,当选雍王为号。”
  
  “大家都知道,大帅起于陕西,麾下核心骨干也多为秦人。”
  
  “陕西古称雍州,乃禹贡九州之一。”
  
  “眼下明廷在西安有位秦王,所以暂时先不称秦王,改用雍王代替。”
  
  “用此王号,可牢牢抓住根基,时刻提醒军中的三秦子弟。”
  
  “而且,‘雍’字还包含和谐安定之意。”
  
  “眼下正值天下大乱,大帅还能借机提出‘安定四方,再造太平’的口号,可谓是正合其时!”
  
  听了赵胜这番话,四川本地的官员们可就不乐意了。
  
  剑州知州李兴怀立刻站了出来,据理力争:
  
  “赵赞画此言差矣。”
  
  “大帅确实起于陕西不假,但如今龙兴之地乃是四川!”
  
  “王号当与蜀中气运相连,方可稳固,岂有舍近求远之理?”
  
  “虽然蜀王的名号有些不吉利,不可再用,但也不应该以雍王为号。”
  
  一旁的龙安知府王承弼也点点头,附和道:
  
  “李知州所言甚是。”
  
  “纵观历史,割据四川者,岂能不用蜀地之名?”
  
  “昔日有刘备实据蜀地称汉中王,进而开创季汉;后有王建、孟知祥以蜀为号,开国建制。”
  
  “此乃天命所归,地势使然,我等当顺天应人,岂能逆势而为?”
  
  “不然!”
  
  听了这话,赵胜身边一位陕西籍的文官立刻站出来,
  
  “如果不能称雍王,那汉中王也名不副实,毕竟汉中还在朝廷手里。”
  
  “依下官愚见,王号未必非得拘泥于一地,大帅志在天下,岂可困于一隅之名?”
  
  一时间,府衙大堂里吵得是不可开交的。
  
  有坚持“蜀王”的,有主张“雍王”的,也有提出“汉王”、“顺王”的
  
  反正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最后吵了半天,谁也无法说服谁,众人只好将几个拟定的备选王号及其理由,详细写成文书,呈送江瀚定夺。
  
  江瀚一一看过呈上来的文书,略作思索后,便有了决断。
  
  他提起笔,在“汉王”二字上画了个圈。
  
  可定下王号只是其中一环,还有一大把的事等着江瀚定夺。
  
  开府立制绝非易事,这是从流寇向正经政权转变的关键一步,方方面面都得仔细考虑到。
  
  江瀚思索良久,还是决定沿用明朝成熟的体制,并在其基础上略作增减。
  
  比如把原先的六部改成八部,保留户、礼、吏、兵、刑、工六部,新增农部、学部。
  
  眼下已经是崇祯八年了,往后天灾只会更加频繁、更加猛烈。
  
  设立农部,专司农田水利、粮种推广、防灾赈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
  
  对于学部,他则是有更长远的计划。
  
  拿下四川后,也算有了根基之地,那兴办学堂,培养人才的各项事宜就该提上议程了。
  
  历史证明,只有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四川各地有不少西洋的传教士,江瀚打算把这群人集中起来,帮着编纂一些教材。
  
  眼下西方应该也在打三十年战争,牛爵爷还未出生,从头培养人才还来得及。
  
  除了各级官府机构设置,还有不少人事任命、功勋功勋赏罚制度需要江瀚亲自审定。
  
  有功将士如何升迁赏赐?投降官员该如何考核任用?
  
  每天都有无数文书堆满他的案头,忙得江瀚是焦头烂额。
  
  但他也明白,只有先把政府框架搭建好,日后运转起来才会更顺畅。
  
  在主帅以及文武官们忙碌的同时,工部的匠人们同样也忙得脚不沾地。
  
  典礼上要用到的礼器、仪仗、文官的袍服、将领们的礼仪盔甲,都需要加急制作。
  
  日子在紧张的筹备中飞速流逝,称王大典的日子,转眼即至。
  
  崇祯八年八月初八,寅时。
  
  成都城内万人空巷,蜀王府及周边区域更是挤满了前来凑热闹的百姓,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按照江瀚“礼不必尽循古制,权以军容为纲,参酌汉唐故事,务从实际”的要求,称王大典的场地就设在蜀王府承运殿前的巨大广场上。
  
  寅时正刻,庄严的号角声划破黎明,仪式正式开始。
  
  文武官员自两侧朝房鱼贯而出,在礼官和太监的指引下,于广场上分成两列,各自站定。
  
  右手边的是文官队列,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江瀚军中的大管家,核心幕僚赵胜,其后是李立远等从陕西就追随他转战四省的老班底;
  
  接着是龙安府王承弼、剑州李兴怀、薛家薛志恒等归附的原明庭官员和土司代表;
  
  再后面一排,则是在保宁府开科取士,选拔上来的新锐,如吴熙、周德福等人。
  
  左手边的武官队列更是精神抖擞,杀气腾腾。
  
  打头的便是董二柱、方宏、邵勇、李老歪、曹二、李自成等一众心腹大将。
  
  他们个个顶盔掼甲,环佩利刃,神情肃穆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之色。
  
  在一众主将身后,则是因功获得升迁的军中掌令,如王五、马旭等人。
  
  甚至连明军的一些降将,比如马科等人,也被安排在了队列后方观礼,以示怀柔。
  
  广场四周,披坚执锐的甲士沿路肃立,军容雄壮,鸦雀无声,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以及各色旗帜在晨风的猎猎作响声。
  
  典礼第一步,祭告天地。
  
  在广场正中央设立的祭坛上,早已陈列好整只的猪、牛、羊三牲。
  
  江瀚特意没穿衮服,而是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红黑色直身细鱼鳞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