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风云 第18章 临别温暖,江心遇险
外滩风云 第18章 临别温暖,江心遇险 (第1/2页)衣服换好,陈林准备回洋行。
阳光透过成衣铺的木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格子光斑,空气中飘着布料的淡淡清香。
他把带来的银元悉数递给刘丽华,这次她没推辞,指尖触到银元时微微一顿,像接住了沉甸甸的日子。
这感觉有点奇妙——像男人在外打工,回家把工钱交给家里,踏实又熨帖。
苗苗今天格外懂事,没拉着他的衣角哭闹,只是站在刘丽华身后,小手攥着她的袖口,大眼睛直勾勾地望着他。
倒是刘丽华喊住了他:“等等。”
陈林转身,阳光刚好落在她脸上,绒毛看得清清楚楚:“怎么了?”
“你穿这么正式,在街上走太扎眼。”刘丽华从针线筐里翻出木梳,语气自然,“我帮你编个辫子,不用剃头,戴顶帽子就行。”
陈林这才想起,自己这几天图省事,一直扎着个马尾。
以前是脏兮兮的半大孩子,没人在意;现在西装笔挺,没辫子的话,官差保不齐要来找麻烦。
苗苗搬来小竹椅,凳脚在地上蹭出轻微的声响,他乖乖坐下。
刘丽华的手指穿过他的头发,木梳“沙沙”地梳通打结的地方,力道不轻不重。
她把陈林的头发在脑后编了个紧实的大麻花,又找来一顶西洋黑色礼帽戴上,帽檐压得恰到好处,遮住半张脸,倒添了几分利落。
陈林坐着没动,鼻尖萦绕着她发间的皂角香。
这是第一次有女孩为他编辫子,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像温水慢慢漫过石头,软乎乎的。
欧洲上流社会也流行编辫子,只是不剃额头,有些贵族得了梅毒掉光头发,还要戴假发辫子——他胡思乱想着,嘴角悄悄翘了翘。
作为小帮办,他可不能让老板在宴上等。
抓紧时间告辞,转身时,瞥见苗苗的小脸从门后探出来,眼睛亮晶晶的,像藏在树叶后的小兽。
一只雪白的手轻轻拍在她头上,把她拉了回去,门帘晃了晃,留下细碎的笑声。
还没到渡口,一个中年男人突然拦在路中间。
青石板路上的阳光被他挡住,投下修长的影子。
他穿暗纹杭绸长衫,外罩石青马褂,领口袖口的素色滚边浆得挺括,一看就不是普通百姓。
面容清瘦,颧骨微高,眼窝略陷,一双三角眼眯着,透着商人特有的精明,像能把人掂量出斤两。
“小陈先生。”男人开口,声音不高不低,却带着不容拒绝的熟稔。
陈林皱眉,对方直接叫出他的名字,显然是有备而来。他拱手见礼,语气客气却疏离:“不知阁下是?”
“失礼失礼。”男人连忙拱手还礼,三角眼笑成了缝,“在下杨坊,仁记洋行的帮办。”
“杨先生好。”陈林应着,心里犯嘀咕——同行?拦他干嘛?总不至于只是打个招呼。
“小陈先生,可否借一步说话?”杨坊往前凑了半步,声音压得低了些。
“这……”陈林面露难色,指了指渡口方向,“在下还要回洋行赴宴,时间实在紧。”
“啊,这样啊。”杨坊没放弃,笑容更殷勤了,“那在下长话短说。我们洋行的大班基布先生,对小陈先生非常欣赏,改天想请您坐坐,喝杯茶。”见陈林要开口,他赶紧补充,“您不用急,等有时间了知会鄙人一声就行。”
话都说到这份上,姿态又放得这么低,陈林不好再拒绝:“那就改天联系。”
杨坊这才松了口气,目送陈林离开时,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在他背影上停留了许久,像在估算一件商品的价值。
他早年在镇海当绸布店店员,后来在教会学校学了英语,因赌博欠债流浪到上海,凭着活络心思在仁记洋行混到帮办,是众人看好的“未来大买办”。
可陈林这小子横空出世,五天升帮办,还搞出水泥速凝剂,风头一下子盖过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