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风云 第22章 沪上一建,众人共盼
外滩风云 第22章 沪上一建,众人共盼 (第2/2页)“大的男孩十三四岁吧,小男孩十岁左右,还有个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
听了这话,铁良心里刚冒起来的一点希望,又沉了下去。
他眉头拧成个疙瘩——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就算再机灵,也没法制服刘威啊。
刘威虽说不算什么高手,但也不是个半大小子能轻易放倒的。
更别说,刘威死得那么邪门,那种手段,怎么可能是个孩子能弄出来的?
可不管怎么说,三个孩子没了爹娘,总不能不管。
铁良还是把这事告诉了县尊吴云,又申请了二百文补助,打算给孩子们送过去。
可等他赶到洋泾浜的时候,只看到一间空荡荡的茅草屋。
屋顶的茅草掉了大半,窗户纸破了好几个洞,院子里的枯草随风招摇,一看就是好多天没人住了。
铁良站在院门口,心里有点发堵。
他想找附近的人问问,可这一片的人家早就搬走了,连个问话的人都没有。
他对着衰败的茅屋叹了口气,只能悻悻地往回走。
……
这会儿,陈林正在丽如银行里,把从颠地手里拿的五万银元正洋存了进去。
颠地洋行的钱也存在这家银行,所以陈林没见到实打实的银元,只拿到了一张银行的票据。
他看着票据上的数字,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这些洋人,不愧是最早搞金融的,很多手段都跟后世差不多了,倒省了不少麻烦。
“恭喜你,杰克。”颠地在单据上签完字,抬起头,蓝眼睛里带着笑,伸手跟陈林握了握,“现在你也是有钱人了。”
他的手劲不小,指节分明的手紧紧攥住了陈林的手腕,带着股子西洋人的热情。
这事很快在租界里传开了。
有人说颠地先生讲信用、人品好,也有人记住了“陈林”这个名字——能跟颠地做这么大的生意,这年轻人不简单。
存完钱,陈林特意取了一百块银元试试。
当那些白花花的西班牙本洋递到他手里时,他心里颤了一下——银元边缘的齿纹硌着手心,凉意在指尖漫开,可那沉甸甸的分量,却比泥炉的炭火还让人心里发暖。
他没多耽搁,直接去了工地,把几个工头叫了过来,给每人发了五个银元。
韩忠信接过银元,往怀里一揣,腰杆都直了,嘴咧到耳根:“主家!您放心,俺们肯定好好干活!”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嘴里一口一个“主家”,那股子亲热劲,像是把自己全卖给陈林了。
陈林无奈地笑了笑,伸手拍了拍韩忠信的胳膊:“各位叔伯,别这么喊。咱们是合伙人,你们也是公司的老板,年底赚了钱,大家都有分红。”
李云山挠了挠头,脸上有点不好意思:“小陈管事,俺们拿了钱,就得做事。
您有啥安排尽管说,俺们都是粗人,您不说,俺们也不知道该干啥。”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颠地洋行的大楼建好。”陈林的声音沉了下来,目光扫过几人,“这个工程,就是咱们沪上一建的免费广告。把楼建好了,以后有的是活干。”
他把自己的建筑公司命名为“沪上第一建筑公司”,简称“沪上一建”。
这种名字跟此时的习惯差得远,可几个工头也没意见——只要能赚钱,叫啥都行。
接下来,陈林还得找人把公司在租界注册。
韩忠信几人成了明面上的注册人,不过他们签了代持股协议:陈林占八成股份,三个工头每人半成,剩下的半成分给底下第一批工人。
钱全是陈林一个人出的,这么分,没人有二话。
安排完这些,陈林又给几人派了新任务:去周边找熟练的工匠,把人都招揽到公司来。
在这个十九世纪中期的上海滩,有手艺的工匠,比银子还金贵。
……
不远处的洋泾镇上,一栋小院里静悄悄的。
院子中间的白玉兰被风吹得沙沙响,天上的星星密得像撒了把碎银子,落在地上,成了淡淡的影子。
刘丽华和苗苗坐在台阶上,仰着头看星星。
苗苗的小手揪着衣角,眼神有点发飘。
“又想你阿哥了吧?”刘丽华侧过头,看着苗苗的侧脸,声音软乎乎的,“要不,咱们去看他?”
苗苗摇了摇头,大眼睛亮晶晶的:“苗苗不想阿哥,让阿哥专心赚钱。苗苗能吃饱肚子就行。”
她顿了顿,突然看向刘丽华,“姐姐,是不是你想阿哥了?”
这话说得太直接,刘丽华的耳尖瞬间红了。
她伸手捏了捏苗苗的脸蛋,有点不好意思:“别胡说。”
就在这时,院门口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粗嗓门传了进来:“俩丫头,在这儿干啥呢?”
是刘丽川。
他身材粗壮,往门口一站,几乎挡住了半个门。
他身后还跟着个大男孩——那男孩看着跟陈林差不多大,可个子比陈林高了一头,肩膀宽得能扛两袋米,胳膊上的肌肉鼓得像小馒头,走路龙行虎步,一看就是个练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