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今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第二十五章 今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第2/2页)一晃眼,开学的日子快到了。肖兴要去馆场村小学报到,提前几天就赶去了学校,想看看校长怎么调整办公室。刚到学校,就看到校长带着几个老师在腾挪桌椅,忙得热火朝天。“肖兴来了正好,”校长看到他,笑着说,“学校东南角有个独立办公室,以后你就住那儿,原来在东北角过道小办公室的东西,你搬过去就行。”
肖兴心里一喜——独立办公室可比过道里的小隔间好多了。他赶紧回去收拾东西,就一床被子、一张旧书桌,还有做饭用的小煤炉和铁锅,没一会儿就搬完了。至于床铺,老师们都来帮忙,找了四条长凳,又抬来一块厚木板,往长凳上一搭,一个临时床铺就成了。肖兴坐在床沿上,看着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心里满是期待——这就是他今后教书育人的地方了。
要说肖兴所在的这所馆场村小学,其实是由一座旧玉皇庙改建的。整个学校坐落在一个四合院里,正殿宽敞,现在成了老师们开会、办公的地方;东西厢房改成了教室,孩子们就在里面上课。虽说改成了学校,可村里的老人们还是改不了旧习惯,每逢节假日,总有不少村民提着香火、拿着鞭炮,到正殿门口跪拜磕头,嘴里念念有词,无非是求玉皇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孩子学业有成,磕完头还会放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在安静的校园里格外显眼。
这所学校规模不算小,有二十四名教师,一至五年级都是双轨班,也就是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另外还附带一个初中班,学生加起来有两百多人。二十四名老师里,大多是馆场村本地的,家就在村里,每天放学就能回家;只有肖兴这样的少数外来老师,需要住在学校里。也正因为这样,学校里渐渐形成了两派势力——本地派和外来派。
本地派的老师大多沾亲带故,在村里有人脉,说话做事都带着股“主场优势”;外来派的老师远离家乡,只能互相依靠。两派势力暗中较劲,不管是评先进、分物资,还是商量学校的事,都能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肖兴的校长是外派来的,自然偏向外来派,为了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势力,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加大对外来教师的扶持力度——就像这次给肖兴安排独立办公室,也是想拉拢他。肖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了这所充满暗流的学校。
当时学校的条件,用“艰苦”两个字都不足以形容。一到冬天,天还没冷,班主任就得亲自动手盘火炉,还要学会看火——火太旺了浪费煤,火太小了教室里又冷,得恰到好处才行。教室里的窗户,是用细铁片条隔成一个个小格子,然后蒙上一层塑料布挡风。可经过一年的风吹雪打,到了春天,塑料布早就被风化成了一块块碎片,风一吹,哗啦啦作响,像在哭似的。
后来,飞云也跟着肖兴来到了学校。当她走进校门,看到那些哗啦啦作响的窗户,看到老师们在寒风里缩着脖子办公,看到肖兴住的那间只有一张木板床的办公室,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没人知道,她的心里早已翻江倒海,像是在暗暗流泪。可她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随遇而安吧,既然已经嫁给了肖兴,她的命运,就和这个男人、和这所北方的乡校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今后的日子,不管苦还是甜,她都会陪着肖兴一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