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闭嘴的人
第333章-闭嘴的人 (第1/2页)苏晚萤的手指冰凉,轻轻搭在小舟的颈动脉上,那微弱而急促的搏动,像是风中残烛最后的挣扎。
这个被强行征用为发射台的“活体设备”,其内部是否早已因超负荷的运转而烧毁了?
这个念头如同一根淬毒的冰锥,刺入她的脑海。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刺耳的警笛声划破了郊野的死寂,当医护人员用担架抬走小舟时,他的身体依旧保持着一种僵直的姿态,仿佛灵魂的某一部分,还被钉在那台冰冷的发报机上。
医院的灯光惨白得没有一丝温度,将苏晚萤脸上的忧虑照得愈发清晰。
几个小时的等待后,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拿着一叠厚厚的脑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报告,找到了她,眉头紧锁得能夹死一只飞虫。
“苏小姐,病人的情况……非常棘手。”医生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充满了困惑与挫败,“他的颞叶呈现出极为剧烈的、类似癫痫持续状态下的异常放电,但诡异的是,他的海马体和整个边缘系统——也就是我们大脑的记忆中枢,却同步展现出前所未见的超高活跃度。”
医生指着一张彩色的脑部扫描图,上面大片的红a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记忆皮层。
“这不像是癫痫。癫痫是神经元的无序放电,是一片混乱。而他……他的大脑像是在同一时刻,以正常速度的数百倍,并行处理着成百上千段截然不同的人生记忆片段,尤其是临终前的情感爆发点。这在医学上……无法解释。”
“有什么治疗方案吗?”苏晚萤的声音干涩。
“我们只能进行支持性治疗,维持他的生命体征。”医生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唯一的建议,就是将他置于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切断一切可能的外部信息刺激源,包括声音、光线,甚至触碰。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他的大脑……‘冷静’下来。”
苏晚萤的心沉了下去。
她明白,医生的建议只是杯水车薪。
真正的“刺激源”并非来自外部,而是已经根植在小舟意识深处的那些“残响”。
如果不能终止这些信息的奔流,小舟将永远被困在那座意识的电报塔里,成为一个行走的“残响坟场”,直到他自己的意识被彻底磨损、湮灭,化为无数他人故事中的一个标点。
她向医生道了谢,离开了那间令人窒息的病房。
深夜的城市霓虹闪烁,却照不进她心底的阴霾。
她没有回家,而是驱车回到了空无一人的博物馆。
她站在那片为沈默预留的,名为“沉默的证词”的展区前,展柜里空空如也,只在正中央的丝绒底座上,放着一本沈默生前翻得最旧的笔记。
她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笔记,一页页地翻阅。
她看的不是那些已经成型的案件分析,而是沈默在字里行间留下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批注和逻辑推演的草稿。
她反复研读着沈默关于“信息负债”的推论。
沈默认为,“残响”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病毒,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被“读取”和“传播”。
当一个强大的执念形成,它就背负了必须被言说的“信息负债”,它会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倾听者”。
终于,在一次不相关的尸检报告附录的末尾,她找到了一行被沈默用红笔圈出的、几乎难以辨认的潦草字迹:“当倾听者成为载体,言语即成寄生虫。”
就是这句话!
苏晚萤的指尖微微颤抖。
她仿佛能穿透纸张,看到沈默在写下这句话时,眼中闪烁的理性光芒。
他一定也走到了这一步。
他推测,历代试图解决这类事件的“听冥者”之所以失败,并非他们无法破解诡异的规则,恰恰相反,是他们太过于执着地去“理解”、“共情”甚至“安抚”那些执念。
他们试图用逻辑去梳理疯狂,用温情去化解怨恨,但这正中了“残响”的下怀。
每一次倾听,每一次回应,都是在为这个循环提供能量,让寄生虫愈发壮大。
沈默用自己的死亡成为了终点,他接收了所有信息,然后选择了永久的沉默。
这才是“归心者”的真正含义——不是收集,而是终结。
一个大胆而疯狂的计划在苏晚萤心中成型。
她终于悟出了那个被隐藏在所有诡异规则之下的核心——仪式的关键,不是销毁作为介质的信件,而是让新的承载者,主动、公开、决绝地放弃“传达”的意愿。
第二天凌晨,天还未亮,苏晚萤便重返那座废弃的电报塔。
她随身携带的,正是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塔内,小舟依旧被安置在重症监护室,但苏晚萤知道,真正的战场在这里。
她在塔底中央铺开一块洁白的画布,像是某种仪式的祭台。
然后,她打开铁盒,将那七封承载着死者最后执念的信件,逐一取出,排列在白布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