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日记里的零星字句
第16章:日记里的零星字句 (第1/2页)台灯的暖光在桌面上投下一圈光晕,林舒瑶盯着黑色日记上“锁定1小时”的提示,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桌角的木纹。连续三次密码错误后,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她心里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挫败感——祖父像早就预料到有人会探寻这个秘密,用一道密码锁,将二十多年的过往牢牢锁在日记里,连一丝缝隙都不肯留下。
她烦躁地将日记推到书桌角落,目光落在旁边的半张照片上。照片边缘的毛糙纸屑在灯光下格外显眼,她伸手拿起照片,指腹轻轻拂过女人碎花衬衫的纹路,突然想起童年阁楼里那本蒙尘的相册。
那是她十岁那年,趁着苏婉午睡,偷偷爬上阁楼找到的。相册封面是暗红色的皮革,边角已经磨损,里面夹着祖父年轻时的照片,大多是与生意伙伴的合影,只有最后一页,单独夹着一张女人的背影照。照片里的女人穿着和眼前这张照片同款的碎花衬衫,头发扎成低马尾,垂在肩后,背景是一片模糊的槐树林——老宅后院就有一片这样的槐树林,每年春天都会开得满院芬芳。
当时她拿着照片问苏婉,苏婉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慌忙将照片夺过去,塞进相册最深处,说:“这是爷爷的远房亲戚,早就搬去外地了,没什么好看的。”现在想来,苏婉当时的慌乱绝非“远房亲戚”那么简单,尤其是两张照片里女人相似的衣着和发型,几乎可以确定是同一个人。
林舒瑶起身走到衣柜前,打开最上层的储物箱——那本相册被她藏在了一堆旧毛衣下面。她小心翼翼地拿出相册,拍掉封面上的灰尘,缓缓翻开。前面的照片大多是祖父的单人照,或是与父亲的合影,直到最后一页,那张背影照静静躺在那里,边缘同样有磨损的痕迹,像是被人反复翻看。
她将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阁楼照片里的女人背着一个帆布包,包带斜跨在肩上,包上绣着一朵小小的玉兰花;眼前这张照片里的女人虽然抱着婴儿,但衬衫领口处别着的珍珠发卡,与帆布包上的玉兰花纹样风格一致,显然出自同一人之手。更让她心头一震的是,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虽然不同,但女人手腕上戴着的银镯子款式完全相同,镯子上刻着的细小纹路,在放大镜下能清晰看到是“兰”字的篆体。
“张兰……这一定是她。”林舒瑶的心跳开始加速,她拿起手机,搜索“1998张兰兴盛玩具厂”,找到一条模糊的旧论坛帖子,发帖人自称是兴盛玩具厂的老员工,帖子里提到:“张质检(张兰)人特别好,对我们这些临时工都很照顾,她手腕上总戴着一个银镯子,说是她妈妈留给她的,上面刻着她的名字。”帖子的发布时间是2000年,下面只有一条回复:“别提了,那场火后,人都找不到了,可怜她还有个刚出生的孩子。”
刚出生的孩子……林舒瑶的目光落在照片里的婴儿身上。襁褓里的婴儿紧闭着眼睛,小脸粉嫩,看起来只有几个月大。结合帖子里的信息,这个婴儿很可能就是张兰的孩子,可为什么婴儿的襁褓上会绣着“林”字?难道这个孩子与林家有关?
她重新坐回书桌前,将相册和照片放在一边,目光又回到那本被锁定的日记上。屏幕依旧是暗的,只有右上角的时间显示还在跳动,提醒她还有四十分钟才能再次尝试密码。林舒瑶的手指在日记封面上轻轻敲击,心里反复琢磨——祖父留下的“守”字线索,到底指向什么?
她再次拿起日记,从封面到封底仔细摸索,指尖突然触到日记侧面的装订线处有一处细微的凸起。她用指甲轻轻抠了抠,发现装订线的缝隙里夹着一根细小的棉线,棉线的一端系着一个小小的纸团。林舒瑶屏住呼吸,用镊子将纸团夹出来,展开后发现是一张极小的便签,上面用铅笔写着“空页”两个字,字迹与“守”字一模一样。
“空页?”林舒瑶皱了皱眉,将日记翻开,从第一页的密码锁开始,逐页往后翻。前面的页面都是空白的,纸质泛黄,没有任何字迹,直到第10页,她突然发现页面边缘有一道浅浅的折痕。她将页面对着灯光仔细看,发现折痕处的纸张比其他地方更薄,像是被人反复折叠过。
她试着将页面展开,用手指在空白处轻轻摩挲,突然感觉到页脚处有细微的凹凸感。她赶紧拿来放大镜,在页脚的角落处,终于看到了几行被反复划掉的铅笔字——字迹非常淡,几乎与纸张融为一体,若不是光线正好,根本无法发现。
林舒瑶屏住呼吸,用铅笔在空白处轻轻涂抹,让字迹变得清晰一些。第一行字是:“她哭了整夜,说要带孩子走。”字迹潦草,笔画间带着明显的颤抖,像是写下这句话时,祖父的情绪格外激动。第二行是:“钱能解决吗?我问自己。”问号画得格外用力,笔尖几乎要将纸张戳破。第三行是:“不能让他们找到这里。”“他们”两个字被圈了起来,旁边还画着一个小小的叉号,像是在强调某种决心。
这三句零碎的话,像三块拼图,突然在林舒瑶的脑海里串联起来——张兰因为某件事哭了整夜,想要带着孩子离开;祖父在犹豫用钱能不能解决问题;他还在担心“他们”找到某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老宅。
“他们是谁?是张兰的家人,还是与火灾有关的人?”林舒瑶的心里充满疑问。她再次想起书房里找到的工厂收购合同——合同上的乙方签名是空白的,资金明细写着“另行商议”,结合日记里的“钱能解决吗”,难道祖父当年是用一笔钱收购了兴盛玩具厂,甚至“买”下了张兰和孩子的沉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