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无题
77无题 (第1/2页)风澈和苏墨离开皇宫后,便立刻着手准备调查李嵩案件相关事宜。风澈深知,要查清安王当年陷害李嵩的真相并非易事,毕竟事情已过去多年,许多线索可能早已湮灭。但他决心已定,无论多么艰难,都要还原当年的事实。
他们首先来到了大理寺,调阅当年安王陷害李嵩一案的卷宗。卷宗上详细记录了李嵩被指控的罪名以及相关所谓的“证据”,然而风澈仔细翻阅后,却发现其中破绽百出。比如关键证人的证词含糊不清,且部分证据明显有伪造的痕迹。
“这些所谓的证据,只要稍加推敲,便知是有人蓄意为之。”风澈皱着眉头,将卷宗递给苏墨。
苏墨看后也气愤不已:“如此明显的漏洞,当年的官员竟然视而不见,想必是安王在背后施压,才让这冤案得以成立。”
风澈点了点头,说道:“我们必须找到当年真正的关键证人,或许从他们口中能问出当年的实情。”
于是,风澈和苏墨根据卷宗上的记载,开始四处寻找当年证人的下落。经过一番艰难的打听,他们得知其中一位关键证人住在京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里。两人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村庄。
到达村庄后,他们找到了那位证人的住所。那是一间破旧的茅屋,周围杂草丛生,看起来已许久无人居住。风澈上前敲门,许久都无人应答。他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轻轻推开门,屋内一片狼藉,显然有人来过并进行了一番搜寻。
“看来有人不想让我们找到这些证人。”苏墨说道。
风澈蹲下身子,在地上发现了一些打斗的痕迹和一块破碎的衣角。他仔细查看后,说道:“这衣角材质特殊,应该是京城某个势力的人所穿。看来我们的调查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想销毁所有线索。”
两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继续在村庄里打听证人的下落。终于,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证人在几天前被一群陌生人带走了,生死未卜。
“看来这条路暂时断了。”风澈有些无奈地说道。
苏墨想了想,说道:“既然从证人这边找不到线索,我们不妨从安王当年的亲信入手。或许他们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风澈眼睛一亮,说道:“你说得对。安王虽已死,但他当年的一些亲信或许还在京城。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打开突破口。”
回到京城后,风澈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开始暗中调查安王当年的亲信。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安王当年的幕僚张成。此人在安王死后,便隐姓埋名,在京城的一个小角落里开了一家杂货店。
风澈和苏墨乔装打扮后,来到了张成的杂货店。店内摆放着各种杂物,张成正坐在柜台后面打瞌睡。风澈走上前,故意弄出些声响,张成惊醒,揉了揉眼睛,问道:“客官要点什么?”
风澈打量着张成,说道:“老板,我听说你以前在安王府做事,可有此事?”
张成听到“安王府”三个字,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警惕地看着风澈和苏墨,说道:“你们是什么人?问这个干什么?”
风澈见他如此反应,知道自己找对了人,便说道:“我们是来调查当年安王陷害李嵩一案的,希望你能提供一些线索。”
张成犹豫了一下,说道:“当年的事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什么都不记得了。你们走吧,别再来问我了。”
风澈知道他有所顾虑,便说道:“张成,你放心,我们不会让你陷入危险之中。如今皇上已经下令彻查此案,你若能提供有用的线索,也算是将功赎罪。否则,一旦被查出你隐瞒真相,后果不堪设想。”
张成沉默了许久,最终叹了口气,说道:“罢了,反正我也一把年纪了,不想再背负着这个秘密过活。当年,确实是安王指使我们陷害李嵩的。安王嫉妒李嵩的才华,担心他得到皇上的重用,便设计了这起冤案。”
风澈心中一喜,问道:“那你知道安王具体是如何陷害李嵩的吗?有没有其他人参与其中?”
张成点了点头,说道:“当年,安王买通了几个证人,让他们作伪证,还伪造了一些证据。而参与其中的,还有当时的刑部侍郎王强。他收了安王的好处,在审理案件时故意偏袒安王,对那些明显的漏洞视而不见。”
“王强?”风澈心中一惊,王强如今虽已退休,但在京城仍有一定的势力。没想到他当年竟然参与了这起冤案。
苏墨问道:“那张成,你可有证据证明王强参与其中?”
张成想了想,说道:“当年,安王与王强往来的信件我还保留着一些,或许能作为证据。”说着,他从柜台下面的暗格里拿出一个盒子,打开盒子,里面装着几封信。
风澈接过信件,仔细查看后,心中大喜。这些信件足以证明王强当年与安王勾结,陷害李嵩。
“张成,你提供的这些线索非常重要。你放心,我们不会泄露你的身份。”风澈说道。
张成点了点头,说道:“希望你们能早日还李嵩一个公道。当年,我也是被逼无奈,才参与了此事,这些年,我一直良心不安。”
风澈和苏墨带着信件,离开了杂货店。他们知道,有了这些证据,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我们现在就去面见皇上,将这些证据呈上去。”风澈说道。
苏墨点头表示同意。两人立刻赶往皇宫,向皇上禀报了调查的进展,并呈上了信件。皇上看完信件后,龙颜大怒:“没想到王强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来人啊,立刻将王强缉拿归案!”
很快,王强便被带到了皇宫。面对铁证,他无法抵赖,只能承认了自己当年与安王勾结,陷害李嵩的罪行。
皇上怒喝道:“王强,你身为朝廷官员,竟然为了一己私利,陷害忠良,实在是罪不可恕!来人啊,将他打入大牢,听候发落!”
王强被带走后,皇上对风澈说道:“风澈,你此次做得很好。如今真相大白,李嵩的冤案也该昭雪了。”
风澈说道:“皇上,李嵩虽罪有应得,但他也是受害者。臣恳请皇上从轻发落。”
皇上思索了片刻,说道:“好吧,看在他也是被陷害的份上,朕就从轻发落。将他的罪行公告天下,然后免去死刑,改为流放。”
风澈和苏墨听后,连忙谢恩。
处理完李嵩的案件后,风澈又开始协助太子处理朝政。此时的京城,看似风平浪静,但风澈知道,暗地里仍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安王虽死,但其残余势力并未完全清除,随时可能再次兴风作浪。
在风澈的辅佐下,太子逐渐掌握了朝政的要领,处理政务也越来越得心应手。风澈还建议太子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整顿朝廷的风气,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些改革措施得到了皇上的认可和支持,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然而,风澈的改革举措却触动了一些朝中大臣的利益。他们开始在暗中联合起来,试图阻止改革的进行,并对风澈进行诋毁和攻击。
一天,风澈在朝堂上提出了一项关于减轻赋税的议案,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
“风澈,你这是在扰乱朝纲!如今国库空虚,若再减轻赋税,朝廷拿什么来维持运转?”一位大臣大声说道。
风澈耐心地解释道:“各位大人,如今百姓生活困苦,赋税过重已让他们不堪重负。只有减轻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加国库收入,比如整顿商业,打击贪污腐败。”
但这些大臣根本听不进去,他们继续对风澈进行指责和攻击。朝堂上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
太子见状,说道:“各位大人,先冷静一下。风澈提出的议案也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我们应该好好商讨,而不是一味地反对。”
然而,这些大臣却不依不饶,甚至有人提出要弹劾风澈,说他意图谋反。
风澈心中气愤不已,但他知道此时不能冲动。他说道:“各位大人,我风澈一心为朝廷和百姓,从未有过谋反之心。你们若有证据,便拿出来,否则,不要在这里无端指责。”
就在朝堂上僵持不下时,皇上突然驾到。众人连忙行礼。皇上看到朝堂上的混乱局面,脸色阴沉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太子将事情的经过向皇上禀报了一遍。皇上听后,怒视着那些反对风澈的大臣,说道:“风澈提出的改革措施,朕都已经看过,并无不妥之处。你们为何要如此强烈地反对?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