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十二 章 大宝考童生
第 七十二 章 大宝考童生 (第1/2页)——大宝考童生|八岁案首
一立春夜的备考温情
立春才过,青州城外的柳丝已抽出第一缕嫩黄,风里裹着洗髓泉特有的清冽气息,吹得沈家小院的窗棂轻轻作响。已是深夜,小院却依旧灯火通明——明日便是县试的日子,大宝沈知渊的书案上,整齐摊着《论语》《大学》《中庸》三部典籍,书页间夹着他手写的批注,墨迹尚新,却不见半分临考的慌乱。
沈青萝端着一盏温热的灵泉蜜水走进来,将一只小巧的青瓷香炉放在书案一角,炉内是空间特制的“静心香”,青烟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荷叶香气,能宁神聚气。“别熬太晚,提神不如静心。”她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发顶,声音温柔,“娘在门外守着,有需要就喊我。”
大宝抬起头,眼里没有同龄孩子的浮躁,只有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他放下手中的毛笔,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的批注,那是他这些日子反复研读的心得,甚至还融入了母亲教他的药膳药理、二宝讲的机关原理,让枯燥的典籍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二空间的考前助力
就在这时,空间的提示音悄然在大宝脑海中响起,带着对“首次科举”的鼓励:
「检测到宿主子女沈知渊即将参加“童生试”,此为科举首战,符合“济世成才”主线。奖励:“文思泉涌”Buff×1(持续24小时,提升思维敏捷度与表达流畅度)、“紫竹狼毫”极品×1(书写流畅,助于卷面整洁)。」
一支通体泛着紫光的狼毫笔凭空出现在书案上,笔杆雕刻着细小的竹纹,握在手里温润趁手。大宝拿起新笔,蘸了蘸洗髓泉泡制的烟墨,在宣纸上轻轻划了一笔,墨色均匀,线条流畅。他眸子瞬间亮若寒星,少年嗓音还带着几分稚嫩,却透着磐石般的坚定:“娘,明日县试,我必为你拿个案首回来。”
沈青萝看着儿子眼里的光,心里满是欣慰——这孩子,从不是为了自己读书,而是把“让母亲骄傲”刻进了心里。
三县试首战:背书无错漏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沈青萝便带着大宝赶往青州文庙——那里是本次县试的考场。考场外早已挤满了考生和送考的家人,考生年龄从八岁到三十岁不等,大多神色紧张,唯有大宝穿着一身干净的青布长衫,站在人群中,腰背挺直,目光沉静。
县试共分三场:背书、解义、对策,每场考一日,连考三日。
第一场考背书,考官是青州有名的老儒张先生。他坐在高台上,目光扫过台下考生,缓缓开口:“今日首场,背《论语・为政》全文,错一字、漏一字、添一字,均扣一分,全对者方能进入下一场。”
《论语・为政》全文近千字,且多为古文,对成年人来说都不算易事,更别说一个八岁的孩子。考生们顿时面露难色,有人低头默念,有人手心冒汗。
“沈知渊,你先来。”张先生目光落在大宝身上,带着几分好奇——这么小的孩子来考童生,他还是头一次见。
大宝起身,走到考场中央,微微躬身行礼,然后开口背诵。他的声音不算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文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千字之文,他背得如瀑布落九天,字字清晰,句句流畅,没有一处停顿,更没有一字错漏。高台旁燃着的计时香才烧到一半,他已阖上眼,从容背诵完最后一句,躬身归座。
整个文庙瞬间陷入寂静,连张先生都愣了片刻,随即抚掌赞叹:“好!好一个过目不忘!此子八岁,竟有如此记忆力,难得!”
四县试次战:解义引实例
第二场考解义,题目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求考生结合典籍与现实,阐述对“为政者需自身端正”的理解。
考生们纷纷提笔,大多围绕“孔孟之道”展开,引经据典却略显空洞。唯有大宝,提笔后略一沉吟,便腕走龙蛇,写下自己的见解:
“政者,正也;上正则下正,如寒泉清则百川清,如母贤则子孝。昔年我乡有恶绅,恃强凌弱,欺压妇孺,后沈氏立新规,男女并重,济贫办学,乡邻皆服——此乃‘上正’之效也。又闻《千金方》有云:‘上医医国,下医医人’,为政者若能如医者般,先正己身,再济万民,则天下自安。”
他以空间寒泉的“清澈”为喻,既贴合田园生活,又显生动;引“沈氏新训”的实例,将抽象的“正”落地为可感知的民生改善;更巧妙结合母亲教的《千金方》知识,让解义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实关怀。
张先生拿起大宝的答卷,越看越惊喜,忍不住拍案叫绝:“此子不仅记性好,更有自己的见解!八岁孩童,能将‘正’与民生结合,条理清晰,说理透辟,神童也!”
五县试终战:对策通军政
第三场考对策,题目是“若边境不宁,当何以安之?”,这是一道典型的军政题,连许多成年考生都只能泛泛而谈,没想到竟会出给童生。
考生们顿时慌了神,有人写“增兵戍边”,有人写“和亲止战”,大多千篇一律。大宝却沉吟片刻,笔锋陡转,写下三条对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