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故纸堆中
第56章 故纸堆中 (第1/2页)实验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窗外故宫的红墙黄瓦依旧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庄严而静谧,可陈墨白却觉得这间现代化的实验室比任何一座千年古墓都要阴冷。那个屏幕上的“山鬼”标记,像一只来自深渊的眼睛,正透过几十年的时光,冰冷地注视着他们。
“销声匿迹几十年……突然又出现?”陈墨白觉得喉咙有些发干,“这伙人……是祖师爷缺钱花了,决定重出江湖?还是说,他们的传承就没断过,一直像地下的暗河一样在悄悄流淌?”
“都有可能。”林清瑶关掉加密档案界面,动作干脆利落,仿佛多看一眼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无论哪种,都极其可怕。这意味着一个拥有极高造假技艺、并且深知文博系统内部运作规律的犯罪网络,可能一直存在,并且再次开始活动了。而他们的目标……”她的目光落在那青铜爵上,“显然依旧是最高级别的藏品。”
“那我们怎么办?立刻报告?”陈墨白感觉心脏砰砰直跳,既有发现重大秘密的兴奋,更有卷入巨大漩涡的紧张。
“报告是必须的,但不能莽撞。”林清瑶显得比陈墨白冷静许多,她沉吟道,“这份加密档案权限很高,我导师也只是因为参与过相关课题才偶然得知。我们仅凭一个暗记和我的记忆,说服力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佐证。”
“佐证?上哪儿找?”陈墨白环顾四周,感觉这实验室里每一件器物仿佛都变得可疑起来。
“档案。”林清瑶眼神锐利起来,“既然这标记几十年前就出现过,并且关联多起案件,那么当时肯定留下了更多的调查记录、物证照片、甚至是涉案人员的讯问笔录。只是年代久远,加上可能涉及内部丑闻,这些资料很可能被深埋在某处,甚至……被有意遗忘或封锁了。”
她越说思路越清晰:“我们需要找到更多关于当年那些带有‘山鬼’标记案件的详细卷宗!只有掌握更多细节,才能判断这次是简单的模仿犯罪,还是那个幽灵般的组织真的死灰复燃!也能让我们在汇报时更有底气。”
陈墨白听得头皮发麻:“去挖几十年前的旧案卷宗?这听着怎么像是侦探小说里的情节?咱们是鉴定师,不是特务啊林同学!”
林清瑶瞥了他一眼,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忘了?我是研究员。刨根问底、查阅故纸堆,是我们的基本操作。至于你,‘琉璃陈’,你的‘手感’不就是最灵敏的探测器吗?说不定那些发霉的纸堆里,就藏着需要你才能感知到的线索。”
陈墨白:“……”他觉得自己好像上了条贼船,还是能直通百慕大三角的那种。
事不宜迟,两人简单商量后,决定分头行动。
林清瑶凭借她的学术身份和课题需要,以“研究上世纪中叶文物保管流程”为由,申请调阅一些早期的文物入库登记簿、库房管理日志以及部分已解密的内部调查报告。这个理由合情合理,不易引起怀疑。
而陈墨白,则被赋予了更“艰巨”的任务,凭借他那张在琉璃厂和金三钱那里混出来的熟脸,以及那点初出茅庐的“名气”,去探探那些可能经历过那个年代、如今早已退休在家的老故宫人的口风。老人家的记忆,有时比冷冰冰的档案更鲜活,也更可能藏着档案里不敢记录的秘密。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白和林清瑶仿佛都染上了一种“旧纸堆癖”。
林清瑶整日泡在档案室里,面对着一排排散发着樟脑丸和旧纸张混合气味的铁皮柜。她一页页地翻看着那些字迹泛黄、甚至有些模糊的登记簿和报告,纤细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拂过纸面,生怕惊动了沉睡的历史尘埃。这个过程枯燥至极,且进展缓慢,常常一整天下来毫无收获,但她眼神专注,没有丝毫懈怠。
陈墨白则提着水果点心,辗转拜访了几位金三钱帮忙介绍的、早已退休多年的老故宫人。这些老人大多住在京城的胡同深处,小院宁静,时光缓慢。他们对于这个突然来访、嘴甜又带着好奇心的年轻人颇有好感,絮絮叨叨地讲起当年宫里(他们至今仍习惯称故宫为“宫里”)的规矩、趣闻,那些早已作古的大师们的风采……
陈墨白耐心听着,偶尔在不经意间,将话题引向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库房管理上遇到的一些“怪事”或者“棘手的事”。
大多数老人只是摇头,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规矩严,人心正,没出过什么大纰漏。
直到他拜访第四位老人,一位曾在青铜器组工作多年、姓钟的老专家时,才有了转机。
钟老已经八十多岁,头发全白,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听到陈墨白委婉的询问,他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睛透过老花镜打量了陈墨白好一会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