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第1/2页)这是:
一部闪烁着时代印痕的社会百态图;
一首散发着神秘色彩的寿乡赞美诗;
一杯溢流着酸甜苦辣的人生岁月酒;
一曲高扬真善美旋律的奋进励志歌。
作者洪刘华是一个“不喜欢上班,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欲望,唯对读书著书痴迷。”信奉“这个世上唯一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完一生”。故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的箴言来激励自己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作者呕心沥血、不吝笔墨的描述背后,正是其“善良、普世”之心的彰显和冀望!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以动机定好坏”的箴言来激励自己,他在困境中奋力笔耕、砥砺前行。
《四十年再回首》像一只无形的口袋,把三十多个人物的故事都装了进去。作者以同学聚会回忆过往为主线,用调侃、自嘲的手法,刻画了众多教师、农民、打工者的形象。
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作者和同学们的自身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合理的剪裁,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用奇妙的笔触,将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一座座城镇乡村,一个个鲜活人物,一幕幕生动故事,蒙太奇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忽而笑,忽而哭,忽而怒,忽而乐……浑浑然忘却周边的一切,完全沉浸于勾魂摄魄的故事情境之中......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些苦难难以忘却;总有些教训必须牢记;总有些快乐无法湮没。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吸取经验,才能让自己或后辈活得更好。
如皋的故事交织自然、历史与人性,既有神话传说的浪漫想象,也有现实社会的残酷写实。龙游河的流水、磨头镇的巨石、桃园中学的书声,共同构成一幅乡土中国的浮世绘。在现代化进程中,如皋人坚守传统的同时直面挑战,其文化韧性值得深思。这些故事不仅是地域记忆的载体,更是对人性、爱情与命运的永恒叩问。
本书脉络分明,悬念迭起,中国传统评话式的写作方法,被作者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显其功。在全篇的主体部分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穿梭,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巧妙的是,作者在文章中都预有伏笔、埋下悬念。行文中,又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巧妙化入文中,毫无雕琢地引发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生命意义、人生成败的深刻思考。这种机关重重、步步惊心,不显山不露水的狡黠写作手法,实非一般写手所能具备!而其所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强烈艺术效果更是令人叹服。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发读者的思考。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真实得触手可及,真实得感同身受,真实得让人震颤。他不是用笔在写故事,只是在记录,用最真的心在记录。记录那些琐碎的凡人小事,记录生活的本质,记录生命的本真。
《四十年再回首》另一个显著的写作特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修辞手法,“以小见大”“不写之写”。全书少有煽情,更少妄议,不站在道徳高坛上俯视、教训读者,让读者享受到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
书中“不写之写”如同文人画“留白”一样,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这些“留白”与全书的语感语境相互辉映,营造出佛系般的洁净与空灵,让一种美轮美奂的境地遍布全书,凸显出一个优秀作者的基本素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